乘联分会这次公布的数据听着就挺眼熟,但我其实有点疑问。最新的新能源汽车零售突破了百万大关,渗透率还在持续上升,看着行业的转型似乎快了点,但你知道吗?我实际上有点在想,背后到底是真需求爆发,还是厂家、经销商的推波助澜。
先说个细节吧。这次数据显示,9月份1-27日全国乘用车零售177.6万辆,比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实是0增长),但比上月多了12%。咦?这就挺奇怪的。上个月的销量还能增长,说明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其实没减,反而在暗示着市场的微妙变化。这还不止,新能源汽车的零售达到103.9万辆,同比去年9月增长9%,环比增加17%。这也太明显了吧?渗透率直接到58.5%,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买车都是新能源了。再结合批发数据,一方面厂家批发量差不多在115万辆,增长12%,而且新能源批发更是一骑绝尘,同比增长31%,渗透率达到54.9%,说明厂商也在大力推进。
细看这个比例,我顿时心里觉得:这真的是自发的市场需求吗?我有点怀疑。从供应链角度看,这都是厂商挺身而出的顾客导向——推新车型,补贴政策+政策红包一发,销量就被拉上去了。那这个用户心理啊,是不是被制造出来的?我现在猜破了脑袋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销量和市场渗透的增长有很多人造光环。
说到造车,我特别喜欢想那些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朋友开的一家新势力品牌的店,接待员说:今年销量不行,其实靠补贴还差点意思。我想,补贴难道真能撑起这个市场?还是说市场其实早就潜藏着需求,只不过表面上看,都是靠政策推动?
我经常在想,新能源车这么快就突破百万,背后的真需求到底多大?我估算过,如果平均每辆车用电成本算20块钱,百公里耗电在15度左右,那每公里能花3块钱左右,从油车转到电车,短期是不用多说,用户成本会降。可是一旦补贴退了,车价涨一涨,用户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疯狂买单?这个问题我还没搞清楚。
对比同价位、同档次的油车,新能源其实有点得天独厚。某些车型的续航再提升,充电便利性再改善,消费者的心理门槛就能降低一大半。一些经销商朋友说:插电还是比油车容易,用户不用去加油站排队,充个电还挺方便。但我心里总觉得,想要真正取代传统油车,背后还得解决掉用车的焦虑感。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每天跑30公里,充一次电这种生活。
说这个,又跑题了,哈,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旧车的照片,心想,未来如果真的到了新能源全覆盖的那一天,那些老旧车型还能不能找到归宿?或者说,新能源的保值率会不会太低——这个说不准?也有可能它的保值率会因为政策优惠变得比油车还坚挺呢。
这里还要提一句,我其实有个猜测——没怎么细想,但觉得在行业内部,很多人都在往转型这个方向努力,无非是把需求包装一下,让市场看上去火热。就像之前车企大跃进推出新车型,实际上很多可能是应景的运动。这种情况在我看来,短期内确实可以刺激销量,但长期看,谁能真正解决核心用户的心理需求,才是王道。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你知道吗?我总觉得,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最大变量,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基础设施。充电桩什么时候能普及?用户充电焦虑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些,都比车硬核得多。因为我有个朋友,开了辆纯电,充电架设的焦虑比买车还大。这是不是说明,未来更换场景比升级车型还重要?谁知道呢。
其实论到这个面积,我会觉得,行业的火车头肯定会带领更多人往电动未来冲刺,但我们整个产业链的变革不像换个屏幕那么简单——就像当年手机从键盘变触屏,没那么容易。研发、供应链、渠道,每个环节都在变,大家都在变,设计也得跟着变。
我还总在想——这个转型真是顺风顺水,还是说暗藏陷阱?比如目前店里,修理工说:好多车,牌子都不一样,但维修难度一样高。这就是第一批转向新能源的用户,可能会迎来技术门槛增加。你觉得呢?未来会不会出现买车容易,修车难这种困扰?
归根结底,所有这些数据看起来不错,但我更关心:用户还买单吗?毕竟,行业还能持续增长,离不开消费者真实的心理认同。新能源车的新鲜感很强,但消费者开始真正考虑用车生活时,会不会又产生现实焦虑?这个问题,我也在问自己。
(这段先写到这里)这些变数都让我觉得,未来的行业可能还会有很多未解之谜。我想,没有人能预料下一个转折点会是什么,但我倒挺喜欢沿着这些细节,继续观察、猜测。
你有没有想过,除了政策和技术外,消费者的感觉和惯才是真正的变革动力?这一点,也许能给我们未来的判断带点温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