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眼仔想和大家聊聊,这个曾经让中国汽车经销商都心驰神往的“黄金宝地”,如今风向可是发生了大大地变化啊!
尤其是在国内,跟俄罗斯汽车行业的往来啊,简直让人看着都觉得心里憋得慌,这是咋回事呢?咱们接着往下瞧!
把时间拨回到2023年,俄罗斯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简直就像个稳赚不赔的宝地,单车利润轻轻松松就能冲上10万元高峰。
那会儿的市场简直就像海绵一样,想要出海的车商们带着满满的信心蜂拥而入,只要把车运过去,几乎不用担心卖不出去。甚至有段时间,新的经销商合同里,62%的都标着中国品牌的名字!
一场寒流让市场的热度骤降
在这次大变动里,曾经被当作利润源泉的市场,逐渐用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揭示了它的残酷现实:今年第一季度,有213家展厅挂着中国品牌标志,全部关掉了,这个数字差不多占到了同期所有关闭展厅的80%左右。
与此同时,原本稳坐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地的俄罗斯,如今已经被墨西哥和阿联酋追了上来,排名跌到了第三名。这一下子掉得那么快,可不是凭空来的,这事儿其实是地缘政治局势、金融杠杆操作,还有产业保护主义这几股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要是说2023年的成就得靠“短缺经济”撑起来的填空题,眼下的难题就变成了“生存闯关”。最扎心的痛楚得数金融那边,俄罗斯央行为了压制那么高的通胀,把基准利率像钉子一样死死定在21%的高点上。
这个决定传到老百姓那里,变成了汽车贷款年化利率高达30%。对于那些原本打算靠贷款买车的俄罗斯普通家庭来说,购车的花费几乎失控——现在,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平均售价大概17万元人民币左右,在这么高的贷款利率面前,大部分买车的需求都立刻被冻结了!
真正让中国车企窒息的,是政策收紧的绞索
这次政策收紧可不是单纯的贸易壁垒,而是一整套组合拳似的手段。早在2024年10月,俄罗斯突然放出重话,把进口汽车的报废税一直猛提升,涨到了70%到85%之间,这一下子就重击了相关行业。
要说那些大排量的豪华车啊,这回可真算遇上了“灭顶之灾”——光是报废税一项,每辆车就要多付出大约20.8万元人民币的代价。接着到2025年1月,进口关税的范围被调得更宽了,20%到38%之间波动,连那点原本不算太高的清关费,最高也猛飙了差不多3000块钱。
更有趣的是,俄罗斯政府在制定这项政策时,背后其实有一套深思熟虑的逻辑。这可不只是为了多赚点税,那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场“产业逼宫”。虽然工贸部曾推出一份宣称为“市场可预测性”而制定的报废税指数费率表,想说到2030年前每年调个10%到20%,但这看似公开透明的规矩,其实里面暗藏不少变数。
比如去年九月突然调整了针对个人的计算方法,又对混动和电动车型的税率进行额外上调,结果让市场一时间出现了抢购的小高潮,瞬间就陷入了崩盘。
这类变化莫测的政策,就像Fresh的创始人米加利所说,比算养老金还要复杂。经销商们只得在雾里看花,不知道三个月后税率会把车价推向哪个方向。就像“罗尔夫”公司的销售总监说的,销量上下摇摆很厉害,上个月还能卖出12.2万辆,到了下个月可能就掉到8万辆左右。
不仅如此,那个曾经被无数投机份子当作快速赚钱的“灰色通道”也被完全堵死了。过去,大量的平行进口车通过中亚国家转运,偷偷摸摸地进入俄罗斯,躲过了高额的税款。
眼下,俄罗斯方面强制要求这些中转车辆缴清所有关税、增值税以及消费税,这也就意味着,单纯靠倒买倒卖的老路子早就没啥利润了。
再加上从2025年7月开始得强制推行的OTTC认证,不但让每辆车的认证费涨了4000美元多,还把整个认证周期拖长到一年,这对于喜欢走“快快快”路线的贸易商来说,简直就是判了死刑一样的事。
高压下,中国车企短板暴露无遗
俄罗斯的冬天可是检验汽车质量的最严苛考官哦,一到零下40度左右,很多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就遇到冷启动难、续航突然“跳水”的尴尬问题,真是挺考验的。
更糟糕的是,早些时候为了抢市场,通过平行进口渠道大量涌入的车辆,由于没有官方售后保障,一旦出了问题,就会陷入“零件荒”的困境。有经销商说,为了买个简单的维修配件,很多车主需要等上好几个月才拿到。
今年2月,甚至还发生了俄工贸部部长公开点名批评三款中国卡车存在严重缺陷,并要求吊销证书的事情。这些年来累积的口碑一朝崩塌,变成了1.2万封投诉信,里面差不多八成都在抱怨售后服务差、零部件供应不上。
原本对中国汽车还挺新奇的俄罗斯买家,开始重新考虑这些外来牌子的靠谱程度,所以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对俄出口的汽车直线下降了58%。
实际上,俄罗斯政府的算盘挺精明的:他们既需要中国汽车弥补欧美品牌退出后留下的空缺,又非常戒备再次依赖单一供应链。通过设置高关税和严格的认证门槛,试图促使中国车企从单纯的“贸易伙伴”转变成“实业投资者”。
在他们看来,只有像长城汽车在图拉工厂那样,把冲压、焊接、涂装这些关键工艺的本地化率提升到65%以上,把核心制造环节留在俄罗斯本土,才能够享受到税收减免和各种补贴。
尽管下诺夫哥罗德州那些地方政府依旧在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承诺只要在当地建厂,就能享受最优的条件,甚至还许诺只要达到50%以上的本地化率,就能拿到6年的税收免征期,对习惯轻资产运作的车企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毕竟,本地化可不只是搭个厂房那么简单,它还意味着在这个供应链基础相当薄弱的市场里,得重新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像专家乌达洛夫说的,要实现高度本地化,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推进其实挺慢的。
就在中国车企在进退两难间犹豫不决的时候,随着俄乌局势的微妙变动,那些曾经果断离开的老牌巨头似乎又露出了回头的苗头。现代汽车在出售工厂的时候悄悄留了个回购条款,还在这寒冬里偷偷注册了不少商标。
丰田、雷诺等品牌重新回归的消息开始在市场里传开啦。虽然这些欧美日系车企目前主要还是靠平行进口来卖,但它们在俄罗斯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可不是白来的,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影响力还是很硬核。有不少俄罗斯人宁愿掏钱买台二手日系车,即使因为报废税调整,价格涨了5%到27%,他们都不愿意冒险试试那些口碑还没打稳的中国新车。
这可是一场激烈的市场洗牌呀,那些只想着快快赚一笔、倒手倒卖的车商,早晚会被库存堆积如山和资金断裂的困境给逼得走人。
它们不仅得用人民币结算,躲避汇率变动的风险,还得赶紧在这寒冬里把售后网络搞好,适应那“本地化率”的那场硬仗。国际化一直都不是简单的货物运送,等到潮水退去,最考验的其实是哪个能在异乡的冻土上,扎下根、带不走的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