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外企君小编 图 | 公共图库
“数百名工程师的离去,标志着一个依靠机械精密称王的汽车时代,正被数据和算法主导的新世界加速淘汰!”
——
近日,德国斯图加特传出一则低调却意味深长的裁员公告:保时捷旗下管理与IT咨询公司MHP计划在德国裁减“低三位数”员工,约占其德国员工总数的5%。
作为保时捷数字化进程的核心智库,这家位于路德维希堡的技术服务公司曾主导开发了应用于保时捷工厂的AI质量检测系统,如今却成为成本削减的标的。
此次裁员发生在保时捷全球收缩战略的阴影下。今年2月,这家豪华跑车制造商宣布将在德国祖文豪森和魏斯阿赫工厂裁员1900人,占员工总数的15%。
MHP在保时捷体系中的地位特殊且关键。这家全称曼合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总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堡,是保时捷旗下专注管理与IT咨询的核心技术子公司。
2016年保时捷成立数字化研究所时,MHP就被指定为官方合作伙伴,共同负责车载技术的智能化研发。
在保时捷的信息化架构中,MHP扮演着技术转化枢纽角色。保时捷信息系统部副总裁史芬·劳伦兹博士曾明确表示,MHP团队负责将大数据、机器学习、云技术等前沿技术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实际解决方案。
2023年,MHP推出工业云解决方案(ICS)业务,开发了包括Sounce(AI噪声识别系统)和paint_it(AI涂装质量监控)在内的一系列工业应用。
这些工具已在保时捷生产线落地应用。其中Sounce在莱比锡的保时捷工厂和魏斯阿赫研发中心使用,噪声检测精度超过96%,节省10%的检测成本。
MHP的收缩,映射的是保时捷日渐严峻的业绩寒冬。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保时捷营业利润暴跌40.6% 至7.6亿欧元,销售回报率骤降至8.6%的历史冰点。
全球交付量同步下滑8%,仅71,470辆新车到达客户手中。最刺眼的红灯来自中国市场。这个曾占保时捷全球销量30%以上的最大单一市场,如今一季度交付量暴跌42%,仅有9,471辆36。全球占比萎缩至13.25%,几乎回到2010年代初期水平。
中国市场的崩塌具有系统性:2024年全年销量56,987辆,同比下滑28%;2023年同比下降15%,2022年出现二十年首次下跌2.5%。连续三年下滑,跌幅持续扩大。
资本市场反应残酷。2月初发布盈利预警后,保时捷股价单日暴跌7%,创上市以来最差单日表现。曾经被投资者追捧的豪车股,如今成为欧洲股市的领跌标的。
MHP此次裁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保时捷全球重组计划的延续。2025年2月宣布的1900人裁员计划,已在德国两大核心工厂铺开。更早的2024年底,保时捷中国已被曝启动裁员,正式员工裁减10%,外包员工比例高达30%。
高管层同样经历剧变。今年2月初,在保时捷工作超过20年的首席财务官Lutz Meschke和销售主管Detlev von Platen被突然解雇。这一人事地震被业界解读为总部对业绩滑坡的问责。
经销商体系同样风雨飘摇。2024年5月,中国经销商因“压库存”问题联合向德国总部发难,要求补贴和更换高管。这场冲突最终导致多地门店关停,Macan车型终端价跌破40万元人民币的新闻登上热搜。
保时捷中国CEO柯时迈黯然离场,由潘励驰接任。新团队随即启动销售网络瘦身,计划缩减30%经销商规模以提升渠道效率。
电动化战略的挫败是这场危机的技术根源。曾被视为“特斯拉杀手”的纯电跑车Taycan,2024年全球销量暴跌49%,中国市场跌幅达29%。2025年第一季度,该车型销量继续下滑1%。
更严峻的是产品断代风险。电动版718 Boxster/Cayman因电池化学配方争议和底盘调校难题进度受阻。当前款718产线预计年内关闭,可能导致保时捷入门跑车市场出现两年真空期。
面对困境,保时捷的应对策略出现战略回调。公司宣布投入8亿欧元开发燃油和插混新车,包括新款911、911 GT3及插混版卡宴。曾经雄心勃勃的“2030年电动车占比80%”目标,在现实中悄然下调。
更大的矛盾在于市场分化。当欧洲电动车需求放缓时,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40%。保时捷全球统一的产品策略难以适应区域市场的剧烈分化。
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上海车展期间透露,保时捷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停止在中国销售电动车。这一表态折射出德系豪华品牌在电动赛道上的集体迷失。
中国市场失守对保时捷的打击是结构性的。中国消费者偏好的根本性转变:从崇尚机械性能到追求智能科技。当中国品牌用800V超充、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和智能座舱重新定义豪华时,保时捷的技术光环正在消退。
品牌溢价能力在中国市场快速蒸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指出:“保时捷早年找准了中国富有阶层喜欢机械驾驶的心理,但现在中国消费者更追求汽车的智能化,如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
为挽回中国市场,保时捷已在上海投建全新研发中心,计划下半年投入运营。首款专为中国定制的信息娱乐系统计划2026年装车。但在本土品牌一年多次OTA升级的节奏面前,这种研发速度仍显迟缓。
MHP中国公司也在寻求本土化突破。2023年4月,曼合普(上海)与西南财经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试图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本地化能力。但如今,这些努力不得不面对母公司整体收缩的压力。
斯图加特工程师们的离去,只是德国汽车业变革浪潮中的一道涟漪。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占比从30%跌至13%,北美工厂面临关税威胁,电动旗舰Taycan销量腰斩。
当MHP开发的AI质检系统仍在保时捷莱比锡工厂高效运转时,其创造者却成为成本削减的对象。机械精密的时代信仰,正在数字智能的浪潮中重构。保时捷的转型困境,是所有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电动时代寻找新坐标的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