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这场国庆大迁徙,理应是阖家欢乐、人人争抢车位、堵车如赛龙舟的传统戏码,可今年高速上的新能源车车主们,愣是集体唱“哭腔”,一边“秒变服务区候鸟”,一边排队充电三小时,有的等到自个儿都快忘记车模叫什么了。
按理说,买新能源车是为了追求技术进步、省钱环保、顺便薅点政策羊毛,结果国庆一上高速,现实给这些车主来了当头一棒:“你不是号称续航600公里?实际能跑300就烧高香了!”排队充电更离谱,手机视频里、大爷大妈都举着号码牌在寒风中打卡,“没这经历,都不好意思去朋友圈晒自驾游。”感觉吧,新能源车在市区还算是“大哥大”,上了高速和假期出门儿那一天,妥妥成了“人设崩塌现场”。
这事咋说呢,先从续航开始扒一扒吧。宣传册印得花里胡哨,动辄标称“续航700公里,告别续航焦虑”。结果一开上高速,路况顺畅到飞起,速度表指到120km/h,赶脚电量掉得比银行卡余额还快,仿佛在玩“电量消消乐”。大家都吐槽了,高速的风噪、气流全上来了,空气阻力像挂了几锅包袱,电耗直线上升,有个极氪001的车主哭诉:“从家到服务区,续航砍了一半”。厂商爱讲“工况续航”,可真到日常用车,市区红绿灯多点儿、风轻点儿,续航还算靠谱,一旦上高速——这真实测就跑吧,看你信不信。
不光是风阻,电池自己也“偷懒”。高速上,电机得跑得飞快,效率其实掉得厉害。本来市区慢悠悠,电池慢放电还行,到了高速,电池得高强度干活,直接透支体力。更别提有些纯电车型自带大块头,车重动辄比燃油车多出几百公斤,等于背着哑铃跑马拉松,能耗那还不呼哧呼哧往上涨?老司机们总结出“省电秘笈”:别超110,空调不能开太猛,玻璃最好关死,偶尔憋得热得冒汗,就为那点可怜的电量。最近还有“动力锁定”新玩法,电量低了自动限速,纵使运动模式拉满也别想超车,开着性能车都变“经济适用”。
哪怕你熬得住续航缩水的心酸,充电才是终极大考验。大家国庆嗨皮上路,结果全堵在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队,还美名其曰“人肉叫号”。有的服务区甚至发起了摇号,车主手里攥着49号甚至85号,“这个号牌都比北京车牌还难摇”,有车能买到充电桩位,那才真是中大奖了。等桩过程堪比“考试等排名”,号子轮到自己都快升天。湖南、甘肃这些热点地,高速服务区里满眼新能源车,都嘬着电桩等得眼晕。服务区也帮忙想辙,推了限充条款,每辆车只能充到80%就赶紧滚蛋,给下一个人让位。以前大家充到100%才觉得放心,现在能混个80%就谢天谢地了,“充电完毕,也算看见曙光。”
你说充电桩多了是不是就缓解了?真的不一定。全国据说布了15万个充电桩,新能源车保有量却已经到4000万。平时还行,一到假期堪比春运抢票,不同型号的车和桩还不一定匹配,新款电车支持大快充,桩子却是上古时代的,而且有的还一直坏着,明明显示空闲一插卡失灵,要不直接宕机。车主急得团团转,视频都拍出来了:有人带着小板凳玩扑克,有人干脆躺倒服务区天上地下。
“充电20分钟,排队两小时”,这话不是段子是真实的群体写照。对比加油车,油站随到随加,新能源车主只能对着人家默默流泪。更夸张的有的家伙排队等了一下午,一度电都没抢到。于是蔚来换电站变成了“宠儿”,三分钟换电就能“秒回血”,不过全国换电站数量太少,一路跑下来,万一错过也只能自认“命短”。这项技术挺好,可惜覆盖面小,留下了“意难平”。
极端气候,更是新能源车的“掉电终结者”。冬天一来,北方车主见证了什么叫“续航打对折”。昨天关机还喊着有120公里能跑,早上一开车只剩67,电量没用到一半,车子就发警告。“不是吹,低温下电池都快凝固了”,维修师傅张哥讲得明白,电解液粘得跟蜂蜜似的,锂离子都不愿流动。这时候,加一把暖风,那就是电池最后的狂欢,能耗暴涨,续航一减再减。去年某个寒潮,有辆标称550公里的电车跑高速,最后不到200公里就趴窝。夏天也不省事,高温连空调都成了“电量杀手”,本来省着用,遇上38度大热天,耗电把续航都吃了一半。
还有车型电池不同,车主也算“小众悲剧”。三元锂电池虽然抗冻好点,但也逃不过暖风、雪天的能耗猛增,老款磷酸铁锂那就是“一到北方就认怂”,充电速度肉眼可见慢得多,有人从下午充到天黑,电量还没见着80%的曙光。电池加热功能全靠品牌和配置,别问,问就是“买晚了”。
听起来痛苦,其实行业多少也在努力补救。车主自己都练成了“生存技能”:市区随意开,高速死死盯着仪表盘,车速不敢超,出发前查充电桩地图,冬天必备厚衣服。车企也不是吃干饭的,电池技术拼命迭代,比亚迪热管理、蔚来换电布局、威马柴油加热这些“黑科技”也都上线。国家层面投了不少资金,移动充电站、太阳能储能,全力搞起“光储充换一体化”。800V快充、固态电池什么的,未来说不定能解决大部分续航焦虑。不过落地总是慢半拍,现实还是“桩车比悬殊”,新技术啥时候批量装车也还得看明后年。
说白了,新能源车的“假期修罗场”,每年都在变戏法,无论是充电焦虑还是续航坍塌,难的是高峰时期怎么保障大家的便利。一阵子吐槽、一阵子应急,行业改进慢慢来,车主也还愿意继续“尝鲜”。有人说,新能源车像个围城,外面的人憧憬,里面的人求升级。市区上班、代步那是省钱还舒服,高速出游就真得谨慎安排。假期充电纵队的照片传遍网络,也是所有新能源车用户推动行业进步的血泪证言。
其实未必就是全盘否定。新技术正在靠近,政策也在发力,下一个假期未必还得用号码牌苦等三小时,但谁都知道,这场“续航拉锯战”不会一夜之间变成“秒充天堂”。大家还得学会规划路线,关注充电桩布局、车型电池配置,搞清楚环境和路况,别把假期搞成充电马拉松。等到哪天,服务区的充电桩密度高到燃油车都嫉妒,随到随充不加班,市区高速一样从容,那新能源车才算真正告别“高速哭腔”。
朋友们,你们国庆出行遇见过“充电排队大作战”吗?你觉得高速充电还有啥办法可以解决,怎么安排出行才不掉坑?咱们评论区留个言聊聊,谁家新能源最有“假期生存技巧”。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