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推出90度电SUV,价格约15万,纯电合资新选择

夜色下,停车场的灯光稀稀拉拉,照亮了一辆刚洗过漆面还带着水珠的P7。

旁边,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一边查看电量,一边低头和手机上的群友激烈讨论:“合资车,纯电,90度电池,这价钱,真不是贴牌吗?”我站在不远处,闻到了洗车泡沫还没干透的味道,这味道里带着点儿疑问的泡沫感。

要不是亲眼看到这台车,对着那块硕大的宁德时代电池做过实地测量,估计我也会和群友一样,怀疑这是不是有人在“拼夕夕”上买来的快闪版本田。

本田推出90度电SUV,价格约15万,纯电合资新选择-有驾

一辆全新大号合资纯电SUV,价格只要14.99万,还带着一块90kWh的大电池。

消息一出,坊间舆论就像刚下水的电线头,滋啦一下炸开锅。

有人说这是广汽本田最后的挣扎,有人说合资的“老钱”终于也玩起了“价格屠夫”;还有人说,这车要么赔本赚吆喝,要么藏着“减配”的小心思。

其实,每一次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背后都有一堆账本和试验报告在冷静地记录着代价和收益。

闲话少说,先摆证据。

90kWh三元锂电池,宁德时代出品。

正常在这个价位,60到70度电池都算“有诚意”,但P7却多塞了20度进去。

大冬天,零下30度,还能剩下86%以上的电量——这在东北的冬日里,基本属于“活着出门”的基本保障,哪怕电热毯开到三档,电量也不至于半路崩溃。

安全感,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电池外壳一体压铸、12000吨大力出奇迹、BMS几毫秒断电这些实打实的“零件堆砌”出来的。

本田推出90度电SUV,价格约15万,纯电合资新选择-有驾

更骚的是,本田这次学了特斯拉,电芯模组能单独更换。

以前换电池,像换肾,不疼钱不行;现在修一单,最多算个中度外伤。

这事搁以前的合资车,想都别想。

底盘这块,本田也用了“祖传秘方”: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外加博世转向和电磁减震。

乍一听像是给赛车配的,但开起来更像是一台“治晕神器”。

两吨多的家伙,坡道往下冲,轮胎吱吱一声就落地了,没半点弹跳。

舒适感这玩意,真得靠底子厚。

有些新能源新势力主打“加速快”,其实坐久了人醒不过来。

P7倒好,一心只想治好你多年的晕车毛病。

本田推出90度电SUV,价格约15万,纯电合资新选择-有驾

空间上也没缩水,车身接近4米8,轴距2米93,纯平的后排地板,后排可以随便翘二郎腿。

再看看安全配置,十三个气囊,高强度钢占比68%,扭转刚性4万牛米每度,370次碰撞试验,150万公里耐久测试——这些词听着像宣传册,但查查本田研发流程,确实是这么死磕来的。

但要说智能化,P7就露了怯。

车机慢,智驾一般,语音识别带点“老干部作风”,不如小米、理想那种外放风骚。

新势力们在大屏、语音、自动泊车上卷生卷死,P7却像是个不爱社交的中年人,穿着干净利落的白衬衫,远远看着你鼓捣“智驾冤家路窄”,懒得理你。

但这东西到底算不算缺点?

对于那些追求实用、懒得折腾的用户,稳定、维修便宜、开着坐着舒服,可能比“掏出手机喊小爱同学”更值钱。

但再反过来看,这种“极限堆料+低价”的策略,一定能长久吗?

行业老油条都知道,电池占了大头成本,P7这块90度大电池,宁德时代的发票摊开,轻松能占掉9万多元。

剩下的钱,还得分给钢材、底盘、内饰和人工。

本田推出90度电SUV,价格约15万,纯电合资新选择-有驾

合资品牌到底是下了血本,还是临时抱佛脚?

这背后有个冷冰冰的现实:技术路线不同,账本算法也不一样。

新势力车企把研发投入和软件升级摊到用户后续服务里;传统合资更像是“老庄稼人”,死磕硬件和基础安全,务实但不花哨。

我琢磨着,本田P7的策略其实很像我身边那些“老刑警”。

年轻时拼体力、拼胆量,年纪大了,拼底气和底层技术——不赶时髦,也不自怨自艾,反而主打“活得久、动得稳、修得起”。

这在新能源领域,倒像一道异类风景。

如果说新势力们是用“炫酷大屏”和“云端智驾”打动Z世代,那P7的群众基础,怕是那些三口之家、四世同堂和“懒得折腾”的实用派。

毕竟,车子不是手机,坏了不像换壳那么简单,修车的钱,最后还是得自己掏。

说到这里,不得不自嘲一下。

本田推出90度电SUV,价格约15万,纯电合资新选择-有驾

做了这么多年行业观察,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老医生,看到一台新车,总想扒开底盘看看筋骨正不正。

别人盯着大屏和语音助手,我却老惦记底盘的弹簧怎么调、气囊爆了能不能保命。

不是我守旧,是这年头花哨的“功能”实在太多,踏实的“底子”太少。

比起一堆自带“AI写稿”的车机,我宁愿多看一眼那块结实的铝合金压铸壳——毕竟,关键时刻能救命的,还是这些不会说话的家伙。

但说回P7,广本这步棋,终究是赌了一把“实用主义”能否打动市场。

在快节奏、讲究“智能炫技”的今天,这种“慢工细活”的打法会不会被用户买账?

又或者,等到第一批用户用到第十个冬天,第N次进站修电池时,才会明白什么叫“省心”?

有些事,就像查案现场的蛛丝马迹,需要时间去印证。

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给屏幕前的你:在一个人人都在比拼加速和智能、焦虑于每一次OTA升级的新能源时代,你会为一台更结实、更容易维修的“传统派”纯电SUV买单吗?

还是说,你更愿意为那些“云端智驾”和“语音哄睡”的新鲜玩意儿付出溢价?

一台车的价值,究竟在于“跑得快、看得潮”,还是“久用无忧”?

这个答案,估计得靠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慢慢写出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