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事实:电车一年电费只要1000块左右,油车一年油费能跑到15000元。说直白点,拿我刚干了五年的例子,假设每年开车都差不多——十万公里,电车每年充电的钱大概在1000元,油车除了油,还得加点润滑油、滤芯啥的,年总摊下来差不多15000元。一算账,五年下来,电车只要5000块,油车蛋都要花75000。不是说油车不好,毕竟技术成熟、价格便宜,但这个差距是真的挺扎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像我朋友买的那辆三年前的SUV,报了个油耗7L/百公里,他说,开得累,燃油费一块钱一公里。换算一下,五年大概也得20万来块油钱。反观电车,五年总成本几乎只变成了两千多的电费。这个差,摆在眼前。更不用说,有的电车五年还能免费换新电池,自己用个十年都没啥压力。油车呢,五年换个电池要几万,三五年就觉得推陈出新挺烦。
你可能会问,replace电池?现在的电动车制造厂都在推免费换电池35万以内的政策。听说特斯拉在某些地区就有这个服务,算下来五年不用担心电池妥善老化,能省下一大笔。别以为电池不会老,毕竟电池有保值率——大概估算,电池还剩70%的时候,没人会买二手电池,但对车来说,电池的寿命才是真核心。
说到这里,我还得讲点供应链的事。有朋友说:你别光看成本,还得考虑品质。确实。供应链像个十字路口,零部件之间的博弈就像你买水果,水果成熟了,价格会变,但品质稳定才是关键。电池、芯片供应紧张,去年某品牌那个电池供应商突然涨价三成。这个变化,影响厂家出货速度,最后到店里的车就变少,价钱也会变。
而且,研发流程其实挺长的。不像超市挑个水果那么简单,研发新车需要很多试验——像我跟研发团队聊过,他们说,为了确保电池安全,光做碰撞测试就得跑几十轮。这个过程中,材料、工艺不断优化。如果说油车像快餐汉堡,简单粗暴,电动车更像精致菜肴,繁琐但吃得安心。哪怕研发反复调试,总算到市场时间,喜人。
中间跑题一下,我一直觉得,买车的心理其实挺有趣,消费惯像是投票。比如说,很多年轻人买电车,不光看价格,还看论坛、看邻居。你知道,知乎上有人说:我买电车其实也在示范。其实也不奇怪,从某种角度,买电车像是买环保,但其实更像省钱。不少朋友说:买车,就是为了出门方便,电子质感好。我觉得,可能吧。
这里也得折中,价格很重要。比如你在同价位对比了几款车,像A车便宜两万,但续航差点,操控也略逊,最维护成本相对偏高。比起B车,虽然贵几千,但安全配置更完备,驾驶体验更稳。这其实就像买手机,一样的牌子,屏幕更大,续航更持久,你会优先选哪个?
说到供应链,我还注意到今年很多车厂开始推出本土化战略,比如引入国内钢材、芯片供应商。去年有个朋友的修车工说:新车都更本地生产,质量稳定多了。这也是因为原材料价格涨了,整个产业链都受影响。过去OEM厂商为了节省成本,喜欢压低价格,导致零件采购不稳定。大厂要求本地化,就是希望在价格波动时,能更快调整。
(这段先按下不表)嘿,讲到这里,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我觉得用车20年其实没那么难?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维修的作用。一辆车跑到10万公里,基本不算什么奇怪。算个极端例子,某车主用了10年,平时只花了两千块搞个落实修,换个滤芯、刹车片。比买新车便宜多了。
我曾经专门看过车辆保值,大概估算二手市场的价格。30万的新车,用七成的价格卖出,五年后大概还能剩20万左右,视品牌和保养情况。油车值钱是因为油耗低,中后期看的是维护成本和可靠性。而电车,尽管开了十年后还可以拆卖电池,价格其实还不算低,但开始老化,性能也会打折。
你觉得,未来十年,油车会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我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有点猜测:不一定。毕竟,不少偏远地区还是更适合油车,那油改电是否会成为潮流?可能会,但成本还在,尤其是二线以下城市,还是油车便宜实惠。只环境压力逐渐上来,加上税收、限行政策,电车可能会逐步占领主导地位。
或者你会说:买车,最关心的还是那个小细节。像我朋友说的:我买车的底线就是,油门要顺滑,刹车要灵敏。对于我来说,电车的瞬时扭矩,其实挺让人惊喜,用力一踩,立马有力。你知道,竞品对比,像A车的加速比B车快了个0.4秒,但价格差了差不多五千。那这个快了点到底值不值?个人感觉,如果你平常用车不漂移,差异也不那么明显。
(这段是个调侃,反正折腾了十几次,最后还是觉得买车,最最重要,还是跟自己日常惯合适。)
至于最终用车成本,我粗算过,按百公里油耗7L,一年开十万公里,油钱差不多七万。电车呢,几乎不超一千块电费,差距真挺大。有时想,买车到底图个啥——省钱?面子?还是自我表达?不一定吧。反正每个人的判断都不一样。
现在的汽车,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出行工具。有时候,买车还像选伴侣,需要合拍。毕竟,谁都不想几年后大亏。你觉得什么时候大家都买电车?是不是用车经验越丰富,越会觉得其实没那么复杂?
反正车都要开到老,趁享受这变化带来的弹性。至于你,还在纠结要微信买个新款电车还是旧款油车,你会怎么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