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悦达起亚公布的销量数据在汽车圈里引起了不少讨论。
从表面上看,这份成绩单确实挺提气的,说是在2025年7月份卖了超过两万辆车,而且这已经是连续第五个月达到这个水平了。
再看今年前七个月的总销量,达到了14.41万辆,比去年同期还增长了9.3%。
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得跟“打仗”似的,特别是合资品牌的日子普遍不太好过,很多老牌子销量都在下滑,悦达起亚能有这样的增长,听起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很多人心里也犯嘀咕,这车都卖到哪儿去了?
好像身边新开起亚车的人并没有变多,4S店里也没有看到人山人海的景象。
这漂亮的数字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仔细一看数据就会发现,原来这里面大有文章。
悦达起亚现在销量的增长,主要靠的不是在国内卖车,而是把在中国工厂生产的汽车,大量地出口到了国外。
这就像一个饭馆,虽然对外宣称生意火爆,但实际上堂食的客人没几个,全靠接外卖单子在撑着。
这种严重依赖出口的模式,真的能让悦达起亚在中国市场长久地走下去吗?
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想说清楚现在的情况,咱们得先回顾一下悦达起亚的过去。
很多对汽车市场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悦达起亚也曾有过非常风光的日子。
它在2002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那时候正赶上“韩流”文化盛行,韩国的电视剧、音乐影响了不少年轻人。
同样,韩国车也凭借着时尚的外观设计和相对不错的性价比,迅速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
特别是到了2016年,悦达起亚达到了它的顶峰,一年卖出了65万辆车,这个数字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
那时候,像起亚K5这样的车型,一度是很多年轻人追求的“梦想之车”,开在路上回头率也很高。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来得很快。
从2017年开始,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比如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等等,开始全面发力。
它们在技术、设计、质量上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特别是在车载智能系统、新能源技术这些新兴领域,更是走在了前面。
消费者发现,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配置更高、技术更新、也更懂中国人的国产车,自然就不会再把目光局限在合资品牌上了。
悦达起亚的优势,在强大的国产车攻势面前,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
结果就是,悦达起亚的销量开始连年下滑,到了2022年,全年的销量只剩下不到9.5万辆,连巅峰时期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车卖不出去,工厂的生产线就得闲着,经销商赚不到钱,也就纷纷退网不干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财务上的巨大亏损。
根据公开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时间里,悦达起亚的净亏损总额超过了110亿元人民币。
更严重的是,到了2024年底,公司的总负债已经超过了总资产,通俗点说,就是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欠的钱比自己所有的家当加起来还多。
连最初的合资伙伴之一东风汽车,也在2021年把手里的股份给卖掉了,选择了“分手”。
这一系列的变故,都说明了悦达起亚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经营,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再回头看它现在亮眼的销量增长,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既然国内市场不好卖,那就换个思路,把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卖到海外去。
这招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数据显示,2023年悦达起亚出口的整车数量就增长了125%。
现在,它总销量里有将近七成都是靠出口贡献的,而真正在国内市场卖掉的,只占了三成左右。
这就意味着,悦达起亚在中国的工厂,其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一个主要为中国市场服务的生产基地,变成了一个面向全球的“出口代工厂”。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自救方法。
它盘活了闲置的产能,保住了工厂的运转和工人的就业,也为集团贡献了销量数据,避免了彻底退出市场的命运。
但是,这种模式的隐患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这意味着它在战略上可能正在逐步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竞争最激烈、同时也是技术发展最前沿的汽车市场。
如果一个全球性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没有了存在感,那就相当于失去了感知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雷达”。
未来汽车会是什么样?
很多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消费习惯,都最先在中国市场出现和成熟。
离开了这个主战场,以后再想回来,可能就跟不上节奏了。
其次,出口这条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悦达起亚目前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比如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恰恰是中国自主品牌正在积极开拓的海外市场。
也就是说,它在中国国内面临的激烈竞争,如今只是换了个地方,在海外市场上演。
面对同样主打性价比,甚至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更有优势的中国品牌,悦达起亚在海外市场是否能稳操胜券,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关键的是,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浪潮中,悦达起亚的动作显然是慢了半拍。
当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已经在电动化道路上跑出很远的时候,悦达起亚才在2023年正式发布其在中国的新能源战略。
这种后知后觉,让它错失了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机。
之前,起亚的一位高管甚至还发表过一番颇具争议的言论,大意是说起亚在全球很赚钱,有的是资金实力,可以等着中国的本土企业先把钱“烧”完,然后再进来“收拾市场”。
这种言论,反映出一些传统合资车企面对市场变化时的傲慢和误判。
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资本和技术的比拼,更是对市场反应速度、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全方位考验。
等市场格局已定,品牌认知形成之后,光有钱恐怕也难以买回失去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总的来看,悦达起亚通过大力发展出口,确实为自己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让企业的运转得以维持。
但这更像是一剂“续命药”,而不是能根治问题的“特效药”。
它解决了眼前的生存问题,却没有解决根本的发展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不能在产品、技术和战略上做出真正有力的调整,来重新赢回中国消费者的心,那么单纯依赖出口,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这条路能走多远,未来会怎样,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