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政策东风,如何吹动千亿汽车安全市场?
5月16日,一份文件悄然登上工信部官网:《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技术要求及试验办法》完成起草,正式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意味着,未来所有M1类乘用车和N1类轻型货车必须强制安装AEBS系统——这一被业内称为“汽车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技术,从高端车型的“奢侈品”变为全民标配。政策落地前夜,资本市场已暗流涌动: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相关个股异动,产业链公司订单激增。这一幕似曾相识——2019年的ETC、2020年的胎压监测(TPMS)政策,曾批量制造10倍牛股。历史会重演吗?
政策背后的“生死时速”
AEBS系统,简单来说,是车辆在紧急状态下自动刹车的“救命装置”。当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感知到碰撞风险时,系统能在0.5秒内完成预警、制动,比人类反应快3倍以上。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中国交通事故中约23%因追尾导致,而AEBS能降低此类事故发生率38%。
政策升级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倒逼。2021年京台高速重大连环追尾事故中,涉事货车均未配备AEBS系统。一名幸存者在采访中回忆:“如果前车能自动刹车,或许不会有那么多家庭破碎。”
从ETC到AEBS:政策牛股的“复制密码”
2019年的ETC政策,曾让万集科技股价一年暴涨10倍。当年银行网点摆满ETC办理易拉宝的景象,如今在AEBS产业链重现。浙江某毫米波雷达工厂负责人透露:“6月以来,车企询单量翻了三倍,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
更相似的剧本是技术替代周期。TPMS强制安装政策推行时,万通智控凭借提前布局的传感器产能,两个月股价飙升3倍。如今,AEBS核心部件毫米波雷达的国产化率不足20%,豪恩汽电、亚太股份等系统集成商的车间里,工程师们正在为车企连夜调试设备。
产业链暗战:谁在抢夺“汽车之眼”?
走进深圳豪恩汽电的实验室,工程师正测试第5代AEBS系统。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捕捉着模拟路况,77GHz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精度达到0.1米——这相当于在120公里时速下,系统能识别前方30厘米的障碍物。技术总监指着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说:“去年这颗进口芯片成本800元,今年国产替代品已压到300元。”
市场正在用订单投票。比亚迪全系车型标配AEBS的消息传出当天,供应商联创电子的车载摄像头订单排期延长至2024年。而在江苏某工业园,万安科技的线控制动产线满负荷运转,这些价值万元一套的制动系统,即将装进长安、长城的新车。
狂欢下的冷思考:盛宴还是泡沫?
政策红利背后,暗礁若隐若现。特斯拉“纯视觉派”与“多传感器派”的技术路线之争尚未落幕,马斯克“雷达是拐杖”的断言犹在耳边。国内某新势力车企工程师坦言:“部分企业为达标仓促上马低配方案,可能引发系统误刹风险。”
资本市场已现分化。6月以来,具备车规级芯片能力的厂商涨幅超50%,而依赖进口元件的企业开始滞涨。行业分析师指出:“就像TPMS时代只有打通芯片、封装、系统三环的企业笑到最后,AEBS的胜出者必须掌控核心技术。”
当政策东风遇上技术革命,汽车安全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重构。从ETC到TPMS再到AEBS,每一次强制标准升级都在证明:那些真正解决社会痛点的技术创新,终将在商业世界获得丰厚的奖赏。而这一次,站在时代浪尖的不仅是车企和供应商,还有每个行车人生命安全系数的提升。
#AEBS强制安装倒计时# #汽车安全千亿风口# #政策催生10倍牛股# #毫米波雷达国产替代# #行车安全革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