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

讲真,最近车圈新闻看得我脑仁疼,每天不是这个发布会要“遥遥领先”,就是那个老板又在直播间里“掏心掏肺”。但比亚迪最近琢磨的这个“冷媒直冷”,诶,有点意思。

这事儿单拎出来看,就是个技术升级。但你要是把它放在现在这个车圈互相掀桌子的环境里看,这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感觉,就像是武林大会上,各大门派都在比谁的内功心法更玄妙,谁的剑招更花哨,结果比亚迪突然从裤兜里掏出了一把AK47。

不装了,摊牌了,武功再高,一枪撂倒。

什么叫冷媒直冷?我用人话给你翻译一下。

以前的电动车给电池降温,是个什么流程?特别像个人力资源外包公司。电池是甲方爸爸,说:我热。空调压缩机是总包,它制造了冷气,但它不直接服务甲方。它把冷气外包给一个叫“冷却液”的乙方,让这个液体先变凉快。然后,这个叫冷却液的乙方,再哼哧哼哧地跑到电池包旁边,给甲方爸爸降温。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你看,中间隔了一层,效率低不说,结构还贼复杂,管子、水泵、换热器一大堆,都是成本,都是重量,都是故障点。

现在比亚迪怎么干的?不务正业,直接把外包公司给干掉了。

压缩机产生的冷气,不再去找那个“冷却液”中间商,而是直接通过管子杀进电池包这个“能量块”内部,对着电芯进行一个“脸贴脸”的降温服务。主打一个P2P直连,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这个操作,属于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比亚迪这个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因为这个改动看起来不大,但它带来的连锁反应是“道诡异仙”级别的。首先,砍掉了一堆零件,成本下来了,重量下来了,车内空间说不定都能多抠出来一点。对于现在这个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的时代,每一分成本都是一颗子弹。

其次,效率高了。少了一次热交换,能量损失就少,官方说法是热效率提升2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夏天你开空调,续航掉得可能就没那么揪心了。

我作为一个开了好几年电车的中年人,对电动车所有的恐惧,最后都浓缩成了夏天打开空调前那一瞬间的犹豫。那个续航往下掉的速度,比我的血压涨得都快。车企吹的那些800V、1000公里续航,在开了空调的夏天面前,都显得有点心虚。

所以你看,比亚迪这个操作,本质上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它没有去卷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而是回到了一个最朴素的物理问题:我热了怎么办?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废话,当然是把空调对着吹啊!

这么简单的道理,愣是让一堆工程师用一套复杂的“水循环系统”给包装成了高科技。我突然想起我大学宿舍那个破空调,制冷全靠玄学,有时候吹出来的风比我心还凉。你看,技术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把一个挺牛逼的技术,说得跟菜市场大妈的智慧一样。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错。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不是在实验室里搞出个什么反重力装置,而是在最混乱的现实场景里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就像自动驾驶,你以为关键在特斯拉的FSD和英伟达的芯片吗?错。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

任何一套自动驾驶算法,你别去跑高速,你就把它扔到城乡结合部的菜市场门口,让它跟无数不讲武德的老头乐、小电驴、乱窜的狗和逆行的自行车博弈去。能从那个“黑暗森林”里完整地开出来,毫发无伤,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比亚迪这个直冷技术也是一个道理。它解构了所谓的“技术崇拜”。

大家都在卷智能座舱,卷大彩电,卷自动驾驶,卷谁的激光雷达更多。比亚迪说,等等,我先让大家夏天敢开空调行不行?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当你的对手还在跟你讨论“降龙十八掌”和“独孤九剑”哪个更厉害的时候,你直接掏枪了。你说这比赛还怎么进行下去?同行看了也得傻。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当然,这个技术也不是完美的。比如,制冷剂在管道里流动,从液体变成气体,很容易导致电池包里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温度不均匀。这就好比你拿个冰袋敷脑门,脑门是凉快了,后脑勺还热着呢。

比亚迪的解决方案,就是把电池包里的管道设计得跟人体毛细血管一样,九曲十八弯,保证冷气能“雨露均沾”。同时,电芯之间还涂满了导热的胶,跟和稀泥一样,把温度给你抹平了。

武林大会上掏出AK47,比亚迪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还有个问题,低温怎么办?这个制冷剂在零下十几度的时候,制热效率就跟闹着玩似的。比亚-迪又搞了个“脉冲自加热”,让电池自己高频抖动发热,跟人冷的时候直哆嗦一个道理。

你看,所有的技术问题,最后都回归到了物理常识和生物本能。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

过去的汽车行业,尤其是BBA这些老钱,它们卖的不是车,是一种“品牌玄学”。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徽,买它的人,买的不是机械素质,是“我开的是奔驰”这个事实。这是一种信仰,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这人很奇怪。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现在,时代变了。新一代的消费者,被互联网和价格战反复蹂躏,他们已经被训练成了一群“精算师”。他们会真的打开计算器,去算一度电跑多少公里,一个功能要花多少钱。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花里胡哨的营销,都不如一个简单粗暴的“性价比”来得直接。

比亚迪的冷媒直冷,就是这种“掀桌子”思维下的产物。它不是为了让品牌更有逼格,而是为了让产品更能打。它放弃了在“玄学”层面的沟通,直接在“物理”层面跟你对话。

它的潜台词是:别跟我扯那些没用的,我的车,夏天开空调就是比你省电。就问你怕不怕?

这套逻辑,会逼着所有对手跟进。因为当有一个人开始用AK47的时候,其他人手里的剑就都成了烧火棍。你要么也去搞一把枪,要么就只能被淘汰。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比亚迪这个冷媒直冷,表面上看是一个小小的热管理技术,实际上,它是射向旧时代造车逻辑的一颗子弹。

它告诉所有人,汽车行业的“魔法”时代正在结束,一个“物理”时代,或者说“算术”时代,已经来了。

未来,谁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低的成本,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谁才能活下去。

至于那些还抱着“品牌光环”和“技术名词”不放的,我只能说,太阳升起的时候,一个趔趄,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