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小小的本田N-ONE e:横空出世,想走纯电路线,为啥不太行?是产品不够好吗,还是咱们对这车有啥偏见呢?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个“电动日常伙伴”的底细。
坦率点说,一辆轻型电动车,续航能做到295公里,对平时上下班、买菜接孩子这点需求,还真算够意思了。咱们中国不少入门级小电车,续航也就这个段位,再猛的,价格可就飙上去了。人家还是底盘下置电池,重心低、空间大,什么一脚加速一脚刹车都能用“单踏板”解决,开起来也图轻松。材料也追着环保时尚,什么再生树脂、回收地毯,看着朝未来奔。
可是,问题就来了——这些本田鼓捣出来的花头,要真算一个个亮点,咱们中国市场早玩儿剩下了。现在你问问咱身边人,这些都是小儿科。这么说会不会太打击本田的积极性?可现实真就如此——技术不稀奇,体验没落差,那本田的竞争力到底在哪儿呢?
为什么本田的电动车打不动市场、让人心里没波澜?
先说价格,日本这车标价13万到15万人民币;放中国,这个价钱都能买同级别高配电动车了。不是说日本人有钱也不是说人民币不值钱,关键还是本田造车没有在本土市场实现像中国新能源车那样的规模优势。【为什么没规模?】因为日本整个市场对纯电的需求,远没到中国卷得你死我活那一地步。
你我都知道,电动车行业的“平民化”秘诀就是:零部件便宜、供应链成熟、技术更新快。一辆两厢小车续航300公里,现在在中国哪儿不一大把?比亚迪、五菱,甚至一大堆新创品牌,价格直接杀到五六万。原因就是供应链的压榨极限和产量的铺天盖地。有多少零部件,就是在珠三角、长三角这种地儿用卡车拉来拉去,几毫米几十毫秒的效率提升加上采购压价,直接给消费者“让利”。产业集群起来了,成本就上不去了,用户就得到实惠了。本田造电动车,规模起不来,成本下不去,内卷是真的不够劲。
那你要说:那不对啊,本田不是大厂么?人家有钱有技术,咋就干不过中国的“后生”?可问题恰恰在这儿——新能源车,是技术革命,但更是产业链革命和成本革命。本田愿意走传统车厂的稳妥路,大规模投入生产电动车?你别看它一下要投,但是好多老员工、老厂房、合作商还盯着燃油车这碗饭呢,哪跟得上中国新势力那劲头?
再一个,是不是豪华?是不是“精致”?是不是“日本品质”?我跟你说,老百姓买电动车,就一个思路:“我用着顺手,价格别恶心我,续航别坑人,出了毛病修得快。”那些玩回收材料、可调后排、智能联网,“用心良苦”没错,但中国车企一早就把这些当标配了,还卷着花地做OTA、智能驾驶、智能语音。这种比拼,不是叠加俩配置就能跟上步子的。
这里咱问一句:中国买家到底在意啥?日本买家又在意啥?中国市场已经被“消费升级”剩下的,就是“将就和卷”。一批新势力企业,拿着一轮融资干到不赚钱只为抢市场,都想着靠智能化、舒适、颜值圈用户。再加点补贴减免政策,什么都快,啥都能升级。本田学也学不会,因为它的根子不在中国;要说身份、情怀,那点优势对年轻人基本没啥吸引力。“我买电车,还得多为你本田时代买单?还想让我当‘情怀粉’?”——对不起,现在割韭菜没那么好割了。
那回头看日本本土呢?市场小,本田也无奈。日本城市不大,开车空间小,本来就都喜欢K-Car,日常就是短途代步,燃油车本身也便宜耐用。日本充电桩布得慢、政策不激进,本地品牌互有顾忌,不可能像中国这么大力搞换代:“快慢车道”之下,本田的纯电动大军,始终踢不出局,顶多就算一种“尝鲜补充”。就这,还卖出15万块一台电动K-Car,本土用户都觉得贵得离谱。本田能不能便宜?问题也复杂,你不给下游零件厂活儿干谁给你供货?你大量改造产线工人都闲着?工会还不炸?日本经济一点不景气,谁都得精打细算。
再把问题放大一点,电动车这条赛道,到底哪家说了算?怀念本田雅阁、思域那些年,“买发动机送车壳”的辉煌是过去了,本田的“驾驶情怀”一转战到纯电上,就显得没什么牌可打。电池不如宁德,比加速比不过国产新势力,内饰设计也没什么特别优越,配置还少一波,价格还高一档。你总不能让一群90后00后因为“本田”两个字掏多一两万吧?
关键就在这,电动车大潮里,拼的不是宣传用语,是实际体验加上性价比,再加点智能噱头。中国新能源车一个月一个新功能,本田却还在“安全、靠谱、平顺、省心”这几个老字眼打转,本不会编段子不说,连技术都走得保守。有啥想不到的么?车卖得不行,只能靠中国本地团队本地开发,本田要混就只能“本地化”。可惜,这新车型一扔到中国,瞬间被杀价、杀配置、杀智驾、杀体验——咱们的“质价比”直接把本田的老本行都逼疯。
说到头,本田N-ONE e:的诚意咱得承认,人家也努力地“电动化”了,可在如今新能源极致内卷的市场面前,这点努力只能说是“及格”,远远不够“亮眼”。本田的优势,在产品力大过体验新时代早都被稀释没了;科技、智能、供应链跟着别人屁股跑;成本上不去价格又下来,自己撞自己。要问为什么本田纯电没竞争力,一句话——不是你不好,而是别人太强,玩法早变了。
总归是一件事儿,电动化是大趋势,每一个燃油车大厂都得转型。可不是光靠一两个小创意、一批环保材料外加三四种科技选装就能混个风生水起的时候了。本田要想真想搅局,现在该抄的不光是技术路线,关键得卷体验、卷智驾,卷性价比——这一切,全靠产业链的深度布局与思路变革。本田N-ONE e:在日本能不能卖个面子货还两说,要真拿到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跟别人比一比,这就不是“性价比之争”,彻底是“生死战”。
你说一个世界大厂在新能源浪潮中没跟上,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一点点蚕食,那才是最可怕的。讲白了,技术再好,情怀再深,卖价受限,体验平庸,就是没用。消费者不是靠宣传语忽悠的,咱也不用啥高大上的分析,看看中国五六万的小电动车,谁家老头老太太不爱的?谁家年轻人不考虑的?这就是现实。谁能活下去,看的是适应快不快、变化狠不狠。
所以本田纯电干不过,真不是偶然,也不是不努力,是时代变了、思维变了、市场变了,本田还没彻底变明白。什么“伙伴”概念呀、“友好”体验呀,这些话说着温柔,金钱和体验才是硬道理。这就是我对这个事儿的看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