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严闯脱粉记那点“价值观”小事儿,为啥点燃了千层浪?
你说这年头,信仰粉往往比经济适用男还让人费解。前脚热泪盈眶地举着“支持小米,致敬雷总”的大旗,后脚一发飙,直接把自家小米YU7挂上二手市场,还配了张“老子再不碰小米产品”的照片。戏剧性够足,剧情反转幅度直接把我晃得头都大了。今天主角叫严闯,这哥们儿本来是小米车阵营中的“活雷锋”,可如今,风向一变,他说出那句让人瑟瑟发抖的话——“价值观不一致”。朋友们,这味儿是不是有点熟悉?这不是分手信里经典桥段嘛!
事情哪是从天而降的?其实早有苗头。9月10号,一位SU7车主在网上开怼,说自家新车在不太平的路上“咔嗒”直响,还是那种“像有个小玻璃珠撞塑料”的效果。想拆开瞅瞅,结果也没找着啥问题——售后解释说,嗨,估计是座椅或者门“共振”吧。你这解释搁东北话里叫“扯犊子”。于是段子热传,大家纷纷找共振症结,连严闯本人也站出来自嘲踩坑“这不是我第一次‘遭遇’小米车,提车那会儿就觉得不是很对劲,售后沟通也够嗓子跟牙咬仇的。”
按理说,像严闯这样的“体验官”,不应该早都习惯厂商的小九九、产品小毛病吗?但风向真有意思,前一秒还把品牌当战友,后一秒就开喷,连带一群路人纷纷站队。有的说,“总算有人敢说实话了,良心!”有的又阴阳怪气地怀疑“是不是没混上品牌资源,转头开始借机炒流量?”嗨,搁在短视频时代,这真不好说,毕竟流量和人设,一转身就能变命题作文。
要说这次小米车圈的口水战,其实最惹火的还不是用户嘴里的“小毛病”,而是小米SU7 Ultra那个“碳纤维双风道前盖”。4.2万,说贵吧,确实不便宜,但厂家声称“黑科技”,还说“高效排水”。等实际用起来,说好的“导气压刹车”几乎成了玄学,最后厂商只能发个积分、赔点小钱安抚车主,但怨气还是四处飘。
更要命的,是小米那套“拖延/不回应”老套路。芯片、辅助驾驶,车主们左等右等,厂家的官方回答像水里打漂——能不正面就不正面。想想吧,买台几十万的车,可不图个省心和放心?如果厂商光耍嘴皮子,谁还信得过你“人文科技”的品牌理念?严闯也是憋不住火,连夜开喷“别说情怀、别讲情操,先把产品琢磨明白再聊理想呗!”
现如今,社交平台的节奏也快。有人为严闯点赞,觉得能给“割韭菜”企业当头棒喝就是“社会人”;但也有人翻出他以往的视频,反复质疑“不就是想涨粉嘛?”本来嘛,这年头有流量谁不想捧着?要论动机纯粹,还真难说。所以风评两极,有点像当年东北大哥喷房地产,楼下留言小作文也能分出几撇道来。
小米在这场风波里也确实有“躺枪”成分。严闯炸锅那夜,微博、b站、小红书连夜炸出一锅“共振门”套路。有娃零碎响的,有导航抽风的,售后沟通跟哑谜似的。“小毛病拼多了,也能拿出来拼大件!”不少车主戏谑着自嘲。你琢磨,要是平时买个九块九包邮的茶杯还闹情绪呢,更别说十几二十万的大件消费了。
假如你站在厂家角度也是苦笑不得。毕竟中国造车新势力,从蔚来、理想到极氪,谁没挨过键盘侠的“组团地毯式搜索”?但再苦,也得明白一条道理你承诺的科技感、体验感、性价比,消费者可都拿着显微镜等着找茬。哪怕只是一颗小螺丝松动,都能放大成全民话题,这节奏可不是闹着玩的。厂商一旦回避问题、转移视线,那可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再顺着这个脉络,说点让人冷静反思的。严闯为啥能引爆舆论?可不是光靠“铁粉变黑粉”这几个字能讲明白。根子里,说明新时代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不再信“讲情怀、讲梦想”那一套,现在都得拿产品说话。社交媒体赋权加持,口碑不再是花钱买广告那么简单——一句“价值观不一致”,分分钟带起来一场品牌危机公关的硬仗。还真应了那句东北老话“你觉得你挺稳,结果别人一搅合,锅就全翻了。”
故事看似吵得不可开交,表面上好像一切渐渐归于平息。厂商承诺整改,网友热情散去,流量也回归常态。可你要问句掏心的话,这屁股后头的“未解之谜”可还吊着——那些小毛病到底能不能消停?厂商会不会学得更乖一些?用户的信任是不是一去不复返?毕竟每个伤口都记得它曾经的疼痛,信任危机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和好的。
到了这儿,突然发现分歧越积越深。支持产品创新的认为“公司总要成长,试错很正常”;而坚持“花钱买安心”的则一口咬死“你要是一直磨洋工,别怪我散伙!”理想和现实,用户和厂商,这条信任链条越拧就越紧,绷到哪天再爆个点儿,谁都说不准。
说句心里话,如果整个事情都只剩“流量”和“口碑”,那可真是热闹一场,没啥营养。对小米来说,产品力才是真章,细节决定成败,小问题要积极应对,不能用情怀糊弄;对消费者来说,也该有点辨别力,别被两极言论带节奏,一会儿神一样跪,一会儿撒手不管,终究自家用着才踏实。还记得那句老话吗?“香不香,只有嘴知道;好不好,试一试才晓得。”
回过头严闯这波“脱粉割车”,看似是一个个人的情绪宣泄,实则反映了当下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最现实的考问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已经进入“裸心相见”的尴尬阶段。没有哪个品牌能靠一时口碑稳坐钓鱼台,也没有哪个消费者会永远睁只眼闭只眼。小问题怼成大事件,说明用户话语权越来越重;厂家不能再“五分钟热度”,必须练好内功,别到最后流量散去、口水干了,剩下一地鸡毛和错失掉的信任筹码。
写到这,真想替厂家和用户都叨咕一句“造车如饮酒,慢工出细活。”不把所有隐患和人心捋直溜了,这买卖早晚都得翻船。品牌情怀也罢,体验噱头也罢,最终都绕不过一个“货真价实”。愿小米好自为之,也希望大家学会“买买买”前多琢磨,别一拍脑袋就因为情怀、段子和名人推荐买单一整个大冤种。
最后留个“反方向”彩蛋都说小毛病不算事,产品升级再等等,啥细节都能糊弄过去。可你琢磨琢磨,一个消费主权觉醒的时代,如果品牌还想着“糊弄学”,那不等于自己挖坑自己跳吗?咱们消费者也是明白人,别把大家都当“韭菜种子”,多点真诚实意,市场才会有那么点“盼头”。
你觉得像严闯这样前脚铁粉、后脚脱粉的大转弯,是真实吐槽还是背后另有算盘?是消费者维权觉醒,还是又一次流量狂欢?你是相信产品本身,还是宁愿跟着“大V”随波逐流?评论区约起来,来一场“有用没用”的灵魂对线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