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超充站自发电,彻底颠覆补能模式

特斯拉全球最大超充站绿色能源,充电新未来

特斯拉超充站自发电,彻底颠覆补能模式-有驾

说到电动车充电,大家最怕排队,其次怕价格贵,再就是稳定性不足,其实这几点很容易形成共识,不过最近加州特斯拉干了一件大事,于是让这些老问题有了新解法,我觉得,这次“绿洲项目”展示的不只是全球最大数量的超充桩,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充电站的新角色——从能源终端进化成能自产、储存、分配的能源节点,所以未来补能体验会变得更顺滑,也更绿色,再也不是死板的“充电点”,而是灵活的“小型电厂”,接下来我就从几个方面聊聊我的新观点。

先说排队和速度吧,比如以前超充站只有十来个桩,周末一来就是长龙,等半小时很常见,然后现在加州这个站直接上了168个超充桩,可以想象,不管再热的高峰时段,几十辆车同时到达,也能快速衔接,果然评论区已经有人“点赞”,直呼再跑长途也不怕了,不过超充数量多只是表面的变化,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逻辑——那就是充电站运营效率被物理极限拉高了,哪怕未来电动车越来越普及,只要有充电站规模同步扩容,充电等待问题能持续缓解。

特斯拉超充站自发电,彻底颠覆补能模式-有驾

接下来聊聊成本和绿色优势,其实特斯拉这次把光伏和储能设备“绑定”进充电站,是有更深考虑,具体来说,这一站用上11兆瓦的光伏板,旁边还有10套大型储能Megapack,白天发的太阳能不直接喂车,而是先存起来,等车主来充电时就接着用这样“自产自用”的绿电,于是站点用电量有了新来源,依赖电网的时间和能耗都能降低,长远看用电成本也就缓慢下降,那么充电价格说不定未来能变得更亲民一些,这方面其实有数据支持,比如美国能源部统计,加州商用光伏项目发电成本每千瓦时比商用电网低了20%,如果充电站大部分用自发电,这个成本优势还能继续放大,届时车主日常充电“钱包”压力会小不少。

除了以上这些,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的配合才是这类充电站的杀手锏,其实大家加州属于新能源高渗透区,电网时不时就要应对负荷高峰,但这些超充站自己能“存电”,遇上电网高压时段不但不添负担,而且还能稳定运行,甚至于某些极端天气时,比如大面积停电,充电站自有储能就能“顶着用”,充电服务不会轻易被外部环境卡住,可见,充电站的独立性和韧性大幅提升,甚至这种模式如果用在灾害应急场景,还能起到公益作用。

特斯拉超充站自发电,彻底颠覆补能模式-有驾

我想补充一个很多人关心的新问题——这样的超充项目有多快能普及到更多地方,其实这个“规模化+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并非加州独有,欧洲其实也在试行,比如去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开了新的“太阳能超充盒”,虽然规模没那么大,但光伏电源+储能配合已初步实现,而且据荷兰交通部数据,2023年本地纯绿电充电站数量同比增长了40%,所以欧洲同样在探索分布式能源节点式充电站,其实可以说,特斯拉这次的示范站,是全球补能网络升级的一块重要拼图。

另外还得说说运营体验和产业带动,比如站点能“自产自用”后,不仅成本变低,环保指标也跟着提升,据美国环保署报告,一个11兆瓦太阳能阵列每年可减排约9000吨二氧化碳,这样规模的充电站如果铺开几十座,加州全州电动车年减碳将增长一个量级,带来的社会效益很可观,此外配套的储能Megapack系统,也在悄悄改变着当地电网结构,悄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由此可见,单靠“多桩快充”是远不够,智能补能和绿色分布式能源才是未来主流。

特斯拉超充站自发电,彻底颠覆补能模式-有驾

其实国内网友已经很期待这种模式了,不过目前国内超充站多以“用电终端”为主,新能源参与比例还不算高,当然国内也在推进光储充微网,比如上海去年启动光储充示范站,配置了5兆瓦光伏和2套储能,但跟加州绿洲项目规模还有距离,所以未来我国在超充站升级路上若能加快光伏、储能布局,不仅能为车主带来“快、便宜、环保”的新体验,也能推动电力系统更智能更高效,毕竟现在新能源车保有量全球第一,补能体系升级迫在眉睫。

最后,我觉得这场“超充变革”才刚刚起步,将来如果超充站广泛变成“小型能源节点”,甚至于城市微电网中的活跃单元,那么补能不仅仅是电动车专属,还可能反哺城市电网,服务其他公共用电需求,换句话说,充电站和城市能源系统之间的边界正在悄然模糊,所以未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绿色能源城市?车主充电会变得多智能便捷?甚至超充站还能做哪些创新应用?这些问题就留给更多人一起思考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