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路上遇到个朋友,他开着刚换的日产新轩逸,我就随口问:这车好像比我那台2018款的还年轻些?他笑着答:外观更运动,内饰也皮实。一阵子我还琢磨,真能不靠老用户带动新一批?
昨晚翻了下记事本,大概估算一下:海外版全新轩逸长宽高4656/1820/1450mm,估算重量得1500公斤上下(但也有不同配置的变数,这样的估算不算准)。轴距2710mm,差几公分,影像车内空间的软指标或许还是能让人接受。
说到空间,几年前我试过国产某款紧凑级车,座椅让人觉得很贴心但车内空间有点紧,今天新轩逸的尺寸告诉我,它依然是紧凑型的主打,空间还是够用,但也不可能比中级车宽敞多少。相比一些国产SUV的轴距(大概2750-2800mm),轩逸少了点宽肩膀。
我朋友说:动力感觉没变,2.0L还是那样,别的都变得更花俏了。这确实让我点头,日产没打算让这车冲击极限马力,更多想靠平顺和可靠来拉人气。其实我觉得,回想起改车场的老司机,他们说:车就是要顺滑,不要费心思去追求极端性能。这跟日产目标也差不多。
可这话题转得不太对——我刚才翻了下行业内部的资料,搞明白了一件事:供应链上的某个链节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日产面临的局面比想象中更硬核。想象车的生产线像一台繁琐的机械,零件在工厂里跑来跑去,像拼图。但可能在某个环节,技术出现了卡壳,导致某些小配件不能及时供货。这个小瓶颈,其实严重影响新车的产能。
再说回来,这次的双联屏设计,我觉得挺巧。它和国产车型常用的那种满屏其实没差太多,反倒比老款实用点。前面我还是有点担心:屏幕越大越脆弱,把通讯和娱乐功能拉得这么靠近,安全性会不会降低?别人都在追科技感时,我在想——用手机时惯了双手,车里的双屏会不会让我多点糊涂?
(这段先按下不表)
同价位车里,国产的可能会在导航或者配置上更花哨点,可这新轩逸的优势是不是在用料和老练?我倒觉得很多年轻人其实还是愿意给颜值和稳稳的驾驶体验投票。题外话,他的座椅质感还可以,反正我坐着不嫌弃,就是不懂这些人买车背后追求啥。
你们猜我有没有忽略点什么?比如说,市场上年轻人跟过去有点区别,是不是比我们想象的更看重车的实用性而不是单纯跑量和花哨?至少我身边,没有人愿意追极端性能了,反而喜欢稳妥的感觉。
但我不得不说,国产品牌的那些亮点,比如价格战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轩逸作为一个成熟品牌,主要的竞争优势还是在信赖和经济耐用。哎,问题点好多:这车的吸引力到底能支撑多长时间?年轻群体会不会觉得它太平凡?
我曾经试过算百公里油耗成本,一个保守估算:2.0L说白了,油费大概4块一升,百公里耗油7升(体感和数据有限),那就是28块油钱,加点养护,估计日常开销在50块以内。这个微小成本,反映了它的生活稳定性。
对了,有个细节我没提到:卖车的那人曾说:现在年轻人买车更讲性价比,就算万一二手价跌了,日常用个五六年都没问题。我觉得,的确,比起炫耀酷炫外表,他们更在意用得住。
这让我想:如果未来一百年,车变成智能伴侣,那新轩逸的双联屏能不能满足未来几年的需求升级?又或者,这只是多了点炫技?(这段想法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天马行空,不细想的话,市场其实还是要看实实在在的表现)
眼看年底了,市场上到底是哪种力量会胜出?那天同事随手说:你知道吗?去年我们店,最火的其实还是省油、耐用的那一类。我点点头。这是不是说明,真正的年轻化还是要回到实用和信任上?
小细节让我记得挺清楚:我那次看车时,发现座椅的缝线比我之前见过的国产车少了点走心——其实这反映出企业在细节上的态度,也许反映出它的工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市场还会给这款车什么样的评价?年轻化是不是只是个标签而已?还是说,它真需要在某个点做出打破预期的努力?
各位,你们觉得用心打造、够耐用还会是年轻用户的首选吗?还是说颜值+科技感才是未来?或许,答案就在下一个真正的细节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