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现场,有种奇怪的安静。你能听到展台底下的地毯因人流踩踏发出的细微摩擦声,雷军站在灯光里,随手点了屏幕:“理想L9做到冰箱、彩电、大沙发啊,这真的是摸着它过河。”一时间,现场的气氛有点微妙,同行们或在镜头后悄悄拍下笔记,或自嘲竞争对手的新思路。你要说这局有赢家吗?还真不好说。毕竟,摸着理想过河的,不只是小米,几乎所有搞新能源的玩家都拎了个水桶,半夜在河边打着手电,谁都没敢游太远。
“如果我是车企老板,面对理想L9这种‘什么都给’的产品,会不会也忍不住想多加点料?”雷军现场说理想L6值得看看,表面是商业友善,但其实藏着个大问题:如今行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堆电池、卷智驾,更多是抢“谁能理解用户想要的生活方式”。你相信配置能带来销量,但你未必真懂用户会不会因此买单。
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是这样:理想通过L9,把中国中产家庭的“第三空间”想象变成了可量化的产品模型,冰箱能冷饮,彩电能遛娃,大沙发能全家躺平。这一套下去,消费者终于不再纠结续航里程,而是“我家孩子在后排睡得安不安稳”。谁还关心电机峰值扭矩?先问后排坐得像家里沙发吗。小米看在眼里,“感知能力”成了关键。所谓小米汽车YU7系列,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和理想比电池比快充,而是研究怎么让车成为用户情感的延伸。比拼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参数,而是家门口可感知的幸福感。
对外,雷军的褒奖是“致敬友商”;对内,小米直接祭出100种定制车色,说每一台车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紫水晶色得磨五十小时。”车漆工艺这活儿,以前都是劳斯莱斯、宾利才玩得起,现在小米拿出群众价格。行业在为单一颜色的产线QA打算盘,小米像极了裁缝店女老板,“想要啥色,明天给你染出来。”这其实不是单纯的花哨,而是对“汽车也是消费品”这一现实的新认知:人们越来越想要定制化,想要车能表达自我。
这套玩法要成立,需要拼的不只是供应链,还得有用户基础和品牌信任。小米用手机、小家电支撑起来的“全场景生态”,让定制化汽车不再是孤岛。你喜欢手机里的颜色主题?那车机也能呼应。“你说你喜欢紫罗兰,还是夜空蓝?”后台几百道算法在跑,供应链老板可能已经在哀嚎,但雷军笑说:“订新色不用加价。”这不是慈善,是市场规模效应下的“新型奢侈品”:定制到人人脚下,价格能忍,也能玩出花样。
行业老牌车企其实很苦,眼睁睁看着新玩家“边卷边创新”,还不能骂出口。想起某次供应链交流会,老工程师说:“我们做车几十年,却连用户到底想要啥都说不清。”台下一个新晋互联网高管用PPT演示用户洞察,“多加点娱乐功能吧,全家出行就像家一样。”场面微妙,老工程师叹口气,“我们知道做车难,但现在看来,懂用户更难。”
而“生态协同”,才是小米打法的独特坐标。对于传统汽车品牌来说,智能家居和车机系统的打通,是个程序员笑出来老板哭进去的活。但小米把这个事做成了日常:“你从家走出来,上车,车机界面和你卧室温度一致,空调自动调节,娱乐场景无缝切换。”用户也许不会细想背后的技术难度,但真用了才知道这套“人车家联动”,比单纯的发动机升功率要实用得多。比起一味地搞技术闭环,小米更像是在筑起生态护城河。你家里有了小米,汽车就顺理成章成了下一个智能节点。
当然,也不是一切都是新世界的美好。定制化背后,是柔性供应链加成本压力,技术突破许多时候反而带来迭代焦虑。汽车行业卷出了色彩,但能否带来真正用户的长线粘性?抛开热搜话题,最终还得市场说话。曾有老同事开玩笑:“新车企把自己玩到消费者家里,老车企还在研究零件耐用度,差距也就这样形成了——一个重体验,一个重技术。”这句玩笑话里,藏着一点无奈,也有一些现实。
我有时候在办公室加班夜深,看着数据报表,心里不禁吐槽:我们其实研究的是人,结果交付的是金属。明明每根焊缝都想做到极致,但用户关心的是后备箱能不能多塞两个爸妈。“摸着理想过河”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全行业都要破解的魔咒。谁不想走出自己的路?但现实是,你开上这条路,河上的桥到底有多结实,只有踩上去才知道。
也许,小米汽车能靠定制化和全场景连接,在新能源下半场里闯出新路。也许下一个“冰箱彩电大沙发”就是各家车企的寻常标配。小米想做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体验的重新定义。但终极问题依然悬着:用户会为共鸣买单,还是最后依旧用价格和参数做决定?行业能不能真的“摸着理想过河”,怕是要等到每一次用户换车时才能见分晓。
如果你是下一个选车的人,会更在意*车的定制化*,还是*空间里的情感体验*?或者,钱到位如流水,颜色只是浮云——那一河水到底流向哪里,或许谁也说不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