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点评,主要想跟大家聊聊人形机器人。不是说它有多炫酷,而是真的可能会改变我们将来的生活。还有马斯克那上万亿的薪酬背后藏着的门道,人形机器人看上去挺热闹,但到底为什么真正实现起来这么难呢?
机器人能否普及在人们的生活中?
说实话,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走动,可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今年北京亦庄那场半程马拉松的机器人比赛,简直就像是一场大规模的“失控事故”。
有些机器人一开场就像瘫在那里,毫无动静;有的好不容易站起来了,刚出发就慢悠悠地晃悠,就像在逛公园似的;还有的刚跑出几步就跑偏方向,要么直接摔个四脚朝天。
这可不是机器人不争气,实在是传统技术路线太“死板”了,早些时候,工程师们为了让机器人会走路,可费劲写了几千行“步态规划算法”,就像告诉它左腿抬多高、右腿迈多远,一步都不能出错。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虽然能跑能跳,看着挺牛,但这“厉害”背后也是个硬伤,不能随意应对复杂环境。如果地上出现个坑啥的,没提前编好程序,直接摔一跤;要是光线暗得看不清路,也没准备好,摔得更惨。
后来又开发出了“传感器融合”技术,给机器人装上激光雷达、IMU惯性传感器、力传感器,简单说就是给它配了一堆“眼睛”和“触觉”器官,结果成本一下子上涨不少,维护起来也挺麻烦。
在工厂那种环境复杂的地方,各种机械噪声和障碍物一多,传感器就直接“晕头转向”了,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当大家还在为编程和传感器绞尽脑汁的时候,科技界的风向早就转变了,2017年,Transformer架构出现了,AlphaGo不用没人指导,自己琢磨就能战胜柯洁。
到了2021年,有个名叫Cassie的双足机器人,没头也没上半身,光有两条像鸵鸟一样的腿,但它竟然拥有20个自由度,靠一个神经网络策略模型,自个儿就学会了走路。
特斯拉可是更厉害点,它直接选用了“纯视觉感知加端到端神经网络”的路线,说白了,它不跟机器人讲“怎么走”,而是把大量真实的行走数据输给AI,让它自己去琢磨出走路的方法。
碰到难题就绕着走,遇到坡就爬上去,日子久了,反倒能应对各种复杂场景。这思路其实和特斯拉自动驾驶FSD差不多,都靠海量的数据让AI自己成长、变得更聪明。
这就叫技术的“代际差”,以前让人类给机器人传授技能,现在变成了机器人自己学着干活。美国有个叫FigureAI的公司,把OpenAI的语言模型装到机器人身上,只不过用了十个小时,机器人就能理解指令,还会自己操作咖啡机了。
为啥车企们现在都扎堆做机器人?
车企搞机器人,可不是纯粹跟潮流凑热闹,关键在于“技术合得来,市场空间还大”。汽车上的感知系统、规划决策、控制操作这些本来跟机器人用的技术差不多,基本上是一套东西。而且,供应链还能共享,不用重新从零开始摸索,直接就能开始操作,效率可是杠杠的。
就像前几天火起来的小鹏机器人,一开始不少人都想:“这走路也太像人了,是不是有人穿着机器人外套假扮的?”结果拆开衣服一看,竟然是真机器人。这也能看出,车企在机械操控、运动算法方面的底子,转用到机器人身上确实挺顺手的。
机器人市场的前景可真让人心动呀,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能达到63.39亿元,到了2030年估计会突破640亿元,而2035年还能冲到4000亿元以上。特别是中国,这份蛋糕竟然有望占到一半,谁不想分上点呢?
嘿,这事儿可挺有意思的。11月7日凌晨,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投票定了史上最大的一次CEO薪酬方案,4.23亿股被分成12批逐步解锁,每达成一阶段目标,就能拿到一批。这操作,确实挺不同的。
第一步得把公司市值从1.5万亿提升到2万亿,还得卖出1150万辆新车,目标是市值冲到8.5万亿。再往后,还要交付2000万辆汽车、100万辆Robotaxi、1000万份FSD订阅以及百来万台Optimus机器人,真是个大工程。
不少人盯着“万亿薪酬”这几个字,觉得马斯克就是图个钱,其实不是这样的,他真正追求的,是把自己在特斯拉的持股比例从13%提升到25%,争取完全掌控公司的话语权。
为什么他这么拼命想拿下控制权?其实,在他心里,机器人绝不是汽车业务的“小配角”,而是那种能让“地球上每个人都变富”的核心力量。
马斯克提到机器人不仅能帮忙解决贫困问题,还能带来超出人类水平的医疗服务,这听着挺神的,但其实背后还是有道理的。
等到机器人能顶替大部分单调重复的工作,生产效率肯定会飞涨,带来的财富也会随之增加,贫困自然就会减少不少。
在医疗方面,机器人借助精准的操作和海量的数据资源,能提前察觉疾病,进行更为精准的手术处理,甚至还能根据个体的基因情况定制治疗方案,这比目前的医疗水平强多了。由此可见,马斯克赌的并不是汽车,而是由机器人引领的未来新纪元。
中国企业还有机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机遇也相当不错。说说特斯拉的优势吧,确实很难被撼动,它在设计Optimus机器人的时候,就一直专注于实现“大规模量产”。
别的公司搞个机器人,可能得用二三十种不同型号的驱动器,而特斯拉直接缩减到6种,还在腿部零件上下功夫,做到“通用化”。连接大腿和小腿的零件,跟连接躯干和大腿的零件长得一模一样,这样一来,生产的零件就少了不少,流程也变得更简便。
要说关键,特斯拉自己有工厂,这就像机器人实习的“天然训练场”一样,现在工厂里已经有上千台“擎天柱”在持续工作,专门24小时为访客引路,一边干活一边 collection 真实的场景数据。
说白了,数据一多,AI模型就更聪明,机器人用起来也更顺手,销量自然就跟着涨,然后还能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形成一个越转越快的“飞轮”,短时间内其他公司还真学不来这一套。
有个更牛的地方在这:Optimus机器人用的是一套通用的神经网络,还能互联虚拟环境。简而言之,只要一台Optimus掌握了某个技能,比如操作咖啡机或者搬东西,十万台Robot一觉醒来,全部都能学会这个技能,信息共享,更新速度快得像火箭一样,个个都赶超之前的水平。
不过,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底牌”,最拿手的就是供应链了。比如说,特斯拉Optimus的40%关键零件都是中国供应商搞定的,这也就说明咱们在硬件制造方面的实力一点都不差,完全不比别人弱。
再一个就是场景丰富,中国的工业环境那是真多样,无论是物流仓储、汽车生产还是医疗护理,各种需求应有尽有。这种多场景的应用,让机器人能迅速落地实施,而且还能积累各种场景中的数据,这可真是宝贵的财富啊。
再一个就是成本管控问题,得益于中国供应链规模的优势,机器人能更快实现“平民价”。这也是特斯拉打算在2026年推出2万美元的消费级机器人时的关键因素。
马斯克自己都提过,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可能会由特斯拉和中国企业来把持,西方其他公司实力还不够。这话听着有点自大,但也显示出他对中国企业的能力还是挺看好的。
中国企业没必要跟特斯拉正面较量,它们只要专注于搞定“量产、数据、场景适配”这三块就行了。比如说,为本土工厂量身定制“任务包”,让机器人能更快适应操作;再在成本上再想办法压一压,让更多的企业和家庭都能用得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