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17年持仓一夜清零,比亚迪16.58万新车160公里爆胎不跑偏,北京老司机:这是要颠覆什么?

巴菲特17年持仓一夜清零,比亚迪16.58万新车160公里爆胎不跑偏,北京老司机:这是要颠覆什么?

那天在环路上,我亲眼见证了一幕。

前车突然急刹,我下意识踩刹车,但这台试驾车的反应比我还快。120米外就开始预警,比我的本能反应提前了0.7秒。当时副驾坐着厂家的技术人员,他很淡定地说:“现在的车都这样。”我当时就想,真的都这样吗?

这事发生在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第三天。

8月30日晚上,#比亚迪被清仓#冲上热搜第一。17年的坚持说断就断,82亿美元说套现就套现。股神这次是真急了?还是看到了什么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比亚迪的回复倒是很有意思:“感谢过去17年的陪伴,彼此成就,江湖再见。”没解释,没挽留,甚至连官方公告都没发。这份淡定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话:“真正有底气的人,从不解释。”

底气来自哪里?我觉得得从用车体验说起。

前两周我开了台DM 5.0的车跑长途,北京到天津来回360公里,全程没充电。我这人开车比较猛,高速基本保持120,按以往经验这样开法怎么也得7个油。结果呢?表显油耗3.8,比厂家标称的3.4高了点,但也够夸张的。

关键是那套悬架,过减速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以前开奔驰S,那套空气悬架已经算行业标杆了。但这次体验的云辇系统,车轮刚碰到减速带,你就能感觉车身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托住”了。后来听技术人员解释,这叫“预判式主动悬架”,10毫秒响应,还能把颠簸回收成电能。

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次“意外测试”。

那是在试驾场的最后一个项目,160公里时速爆胎模拟。说实话,坐在副驾我还是有点紧张的。右前轮“砰”的一声,方向盘几乎没有任何异动,车子继续直线前进了将近1公里才缓缓停下。试驾教练很轻松地说:“四电机的好处就是这样,任何一个轮子出问题,其他三个马上补上。”

这种技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记得十几年前开宝马,销售还在跟我讲50:50配重有多重要。现在呢?四个电机独立控制,每秒2000次扭矩分配,配重什么的都成了过时话题。

价格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16.58万,C级车的空间,125公里纯电续航,L2+智驾,这个组合在两年前至少要25万起步。现在直接打了个对折,合资品牌怎么应对?

说到合资,前几天和几个老车友聚会,大家聊的都是同一个话题: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以前我们买车看的是发动机参数、变速箱匹配,现在聊的是电机转速、电池密度、算法迭代。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感觉自己要重新学开车了。”

不止是技术层面的变化。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比亚迪现在的专利授权费已经占到净利润的38%。换句话说,他们不只是在造车,更像是在卖技术。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巴菲特的离场,他们能如此淡定。

但说到底,车还是要回到驾驶本身。那种通过方向盘感受路面的细腻反馈,那种在弯道中找到最佳走线的快感,那种人车合一的默契,这些东西会不会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中消失?

暂时还不会。至少从我最近的体验来看,技术的进步可能会重新定义“驾驶”这件事。当车子能预判你的操作,当悬架能主动适应路面,当四个电机比你反应还快,驾驶的乐趣可能不是减少了,而是换了种形式。

巴菲特走了,但技术还在向前。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开车的人来说,能用更少的钱体验更先进的技术,倒也不是坏事。只是面对这样的变化速度,连我们这些老司机,大概也得准备好重新适应了。

毕竟,当一台16万的车能做到160公里爆胎不跑偏,当电机能转到3万转还能反向发电,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片里的场景,现在就停在我们面前。要说不震撼,那是假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