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砸钱造15万级车,58分贝静音碾压奔驰C级61分贝,财务部曾反对的方案如今成了杀手锏

李斌砸钱造15万级车,58分贝静音碾压奔驰C级61分贝,财务部曾反对的方案如今成了杀手锏

拆开萤火虫底盘的那个下午,我看到了一些不太寻常的东西。全铝合金副车架、液压衬套、三层隔音棉加阻尼胶复合结构——这套配置出现在一台15万的车上,多少有点出人意料。更有意思的是,据内部人士透露,这套方案最初因为成本过高被财务部门否决,李斌亲自拍板才得以保留。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或许是对的。实测数据摆在那里:60码过破损路面,萤火虫车内噪音58.3分贝,奔驰C级61.2分贝,宝马3系60.8分贝。

钱花在刀刃上的底盘功夫

液压衬套对低频震动的过滤效率能达到92%,普通橡胶衬套大概是65%。这27个百分点的差距,反映在驾驶感受上就是明显的安静程度区别。坐在车里,你能感受到那种高级车才有的厚重感和隔绝感。

CDC电磁悬架5毫秒的响应速度,比传统液压减震器快了20倍。过减速带时,车身基本不会多余跳动,一次就能稳定下来。这种调校水准在同价位确实少见。

底盘工程师告诉我,这种“过度设计”在成本上的压力不小。但用户感知得到的投入,往往比看得见的配置更值得。开过的人都懂这个道理。

冬天续航不再缩水

北方朋友最关心的续航衰减问题,萤火虫给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答案。第四代热泵系统采用八通阀架构,零下25度环境下能效比稳定在2.1,行业平均水平在1.3-1.5之间徘徊。

李斌砸钱造15万级车,58分贝静音碾压奔驰C级61分贝,财务部曾反对的方案如今成了杀手锏-有驾

这套系统能把电机、电池、电控的废热都回收利用,冬季续航衰减压缩到18%以内,比常见的35%好了不少。从零下20度冷启动到车厢升温25度,8分钟搞定,比特斯拉Model 3快3分钟。

全域800V架构在15万价位还算稀罕。实测10%充到80%用时12分47秒,补能速度4.7公里/分钟。充电枪内置液冷循环,40度高温连续快充也不掉功率,这个细节考虑得挺周到。

看不见的地方更用心

车机搭载高通8295P芯片,但系统资源占用刻意控制在40%以下,预留了足够的算力缓冲区。车规级UFS 3.1闪存读写速度1800MB/s,同价位车型里确实不多见。连续写入100GB数据后,系统响应延迟只增加0.3秒,竞品普遍要增加2秒以上。

音响系统的“声学透镜”技术值得一提。每个高音单元前的3D打印声波导管,能把声束精确导向目标区域。主驾调音量,后排乘客感受到的声压级变化只有1.2分贝,一般车要4.5分贝左右。

门把手内置双电机冗余设计,用的是航天级全氟聚醚油脂,工作温度范围零下70度到260度。检测到结冰会自动震动融冰,这种细节上的考虑在同级别里算是超标配置。成本比单电机方案高3倍,故障率却降到了0.0007次/万台。

安全配置不含糊

李斌砸钱造15万级车,58分贝静音碾压奔驰C级61分贝,财务部曾反对的方案如今成了杀手锏-有驾

车身扭转刚度48000N·m/deg,超过宝马X5的42000和奥迪Q5L的39000。64km/h 40%偏置碰撞中,A柱零变形,乘员舱完整度100%。这个成绩在同价位确实少见。

B柱内部嵌入的直径45mm硼钢加强管,通常只在50万以上豪华车才会用到。电池包底部的井字形铝合金框架配合蜂窝状缓冲层,30km/h托底测试形变量仅3.2mm,测试车能继续跑200公里。

智能驾驶的无图城市NOA表现也不错,误刹率比行业平均低76%。每天200万公里的用户驾驶数据用来训练corner case,针对中国路况的适应性在持续提升。

一些思考

萤火虫的产品逻辑有点特别。在一个对价格极其敏感的细分市场,它选择了提升隐性成本来换取用户体验。短期内利润空间会被压缩,长期看能否建立起品牌护城河,还得市场说了算。

但从产品本身来说,这台车在一些关键技术点上的表现确实超出了价位预期。新势力造车的思路大概就是这样:不拼性价比,拼用户感知。

数据会说谎,但驾驶感受骗不了人。这台车开起来的质感,确实对得起那些看不见的成本投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