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

苹果十年来的造车计划落空,奔驰的电动化步伐也被推迟,而连福特都开始加强燃油车的投入了。

不过,在中国,这边依然在大力推动新能源车的开发和普及。

这不是往火坑里蹚吗?

这种疑问在网上也经常冒出来,就像一夜之间,中国坚持拼命搞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就变成了众矢之的似的。

只要你稍微看看最新的行业统计数据,这种“唱衰”的说法就站不住脚啦。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中国“跳”火坑

国际能源署在2025年5月公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中写到,2024年全球电动车的销量达到1700万辆,这也意味着它们首次占据了全球汽车市场的20%。

在中国市场,电动车的销售额超过了1100万辆,占到国内新车销售总量的将近一半。

更让人瞩目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的那组数据。

中国的新能源车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都超过了47%,到了九月,零售渗透率还突破了57.2%。街上每两辆新车里,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一方面流传着“国外放弃”的传闻,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却呈现出火热的增长态势,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反映出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战略。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要搞清楚为什么中国一心一意推动新能源,得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个关键的决策。

1978年,刚从国外归来的陈立泉院士在中科院物理所的空地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固态离子学实验室。

那会儿,别说制造电池了,连像样点的实验设备都没有,团队只能自己动手做装置,一点一点试着搞清楚。

谁都没料到,这个一穷二白的实验室,竟然成了中国锂电产业的开端。

在1995年,陈立泉团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块液态锂离子电池,彻底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局面。

虽然实验室里的样品还离大规模生产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陈立泉又带着团队全身心投入到中试线的搭建工作中。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到了1998年秋天,首条年产20万支的18650圆柱锂电中试线终于建成了,这条生产线全部使用国产原料,还都是自己制造的设备。

同一年成立的北京星恒,把这批国产电池装在了两轮车和摄像机上,随着这些“中华芯”的产品在街头巷尾跑来跑去、上镜直播时,中国锂电终于从实验室走到了市场。

在技术突破的道路上,可没啥顺风顺水的事情。

国外的公司早就把专利墙搭起来了,像钴酸锂这些关键原料都被卡住了脖子。

陈立泉团队没有放弃,先提升钴酸锂的性能,然后改善锰酸锂和三元材料,最后凭借着在磷酸铁锂上的创新掺杂,硬是开辟出一条新路。

2010年行业大会上,陈立泉大声喊出“突围”的口号,那时候中国锂电还只能算是全球第三梯队,不过手里已经掌握了材料、工艺和产能这三张底牌。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现如今,再回头看,宁德时代稳坐全球动力电池的头把交椅,中国的锂电池产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那份不懈的努力。

光靠技术打下基础可不行啊,中国新能源的腾飞,靠的可是那一套“组合拳”式的生态体系支撑才行。

开燃油车,一个月下来油费得一千两百块左右;换成电动车之后,每晚在低谷时段充充电,一个月的电费才两百多块。

一公里的花费不到两毛钱,简直比坐公交还划算,这大概就是普通人考虑的买车理由吧。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电池组的价格比同期降低了25%,这也说明,电动车的性价比越来越有优势。

以前,很多人因为担心充电问题而不敢尝试电动车,但如今走进县城,甚至一些乡村,充电桩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常景。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到2025年9月,全国范围内的充电设备已经超过了1000万台,“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的布局基本成型,许多城市也在积极推动“5分钟充电圈”。

这样快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真是让国外的同行们都感到佩服不已。

政策的贴心帮扶,同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要紧的是,这种帮扶可不是一时的闪光,是真的持久坚持下去。

正是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企业才敢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打造出了涵盖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驾驶的完整产业体系,华为在智能驾驶技术上领先一步,宁德时代的电池工艺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再看看国外所谓的“放弃”,其实根本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苹果退出造车项目,主要是因为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的逻辑差距实在太大,不得不果断收手,止损了。

奔驰推迟了电动化的计划,主要是因为欧洲市场的电动车占比还只有15%左右,投资研发的那些成本实在太高,回收不过来。

福特加大了燃油车的投入,也不过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利润基础不被动摇。

这些其实都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的策略调整,并不意味着放弃整体的长远布局。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早早就指出了这个趋势,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多了35%,预计全年的销量会超过2000万辆,占新车总体销售的四分之一以上。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挺浩气地展示了新款电动车iX3,大众的CEO也坦率表示“要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争取更多的份额”,就连一些推迟目标的奔驰也表态“到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决心依然不变”。

很明显,国际车企不过是调整了下节奏,并没有真的退出这条赛道。

一旦产品竞争难以取胜,就会试图用规则设限来挡住对手,这反而验证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得晓得,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了308万辆,远远超过日本和韩国的总数,稳坐全球第一宝座。

巴西85%、泰国75%的新能源市场份额全都被中国品牌拿下,这样的成就可不是“走错路”能换来的。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中国的坚持一点也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出于对能源安全长远发展的考虑。

我国原油的依存度已经超过75%,每年为了进口这批原料,得花掉不少外汇,而且大部分都要经由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要道”,一旦地缘政治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带来一些风险。

发展新能源汽车,把一部分交通工具的动力从石油换成电力,这其实算是为国家能源安全增添了一层“保障”。

现在呢,储能电柜把戈壁光伏、海上风电变成了可以调度的“清洁电网”,这其实是在推动能源结构从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方向转变,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中国呢,已经从“汽车大国”逐步走向了“汽车强国”,这一步确实挺大。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仍坚决推进?-有驾

结语

中国一直在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显然不是“走偏路”,而是走得对、走得稳妥。

更关键的是,这场改变最终给每个人带来了好处。

群众的出行花费少了不少,工人们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环境也变得更加清新,因为低碳排放得到了控制。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新能源还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中国的坚持,最终会为全球能源转型和产业提升带来更具价值的“中国方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