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之下,停车场泛着冷意。宝马与奔驰的车标在黑暗中折射一丝金属光,奥迪的四环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像四条泳道上等待发令的老牌游泳健将。就在这一片沉默里,穿插着几台看似不起眼、却装配一身“黑科技”的问界。保安老赵抽着烟,悄悄数了数,心里嘀咕:“这月新来的问界,比上回还多。”
如果你是宝马、奔驰的市场经理,看到9月的销量榜会不会觉得有点牙痒?问界的销量40619辆,与宝马的43351辆,奔驰的41858辆,之间的差距已经不算绝对安全距离了。你以为老对手应是奥迪——人家还在头把交椅上稳如老狗,销量56550辆——没想到背后追兵越来越近,而且穿的是国产队服。那些年看不起的“自家孩子”,开始能和世界名校生同场竞技,还时不时偷你咖啡,借你的充电桩。
数据是冷冰冰的,但高端车市最近的变动,着实带点温度——有点像体温计刚刚动了一下。蔚来还守着13558辆的小目标,尊界和仰望则像申请转专业的学弟学妹,勉强挤进课堂门口。你承认与否,国产品牌,尤其是问界,现在不仅是“能不能上牌桌”的问题,而是“你会不会被他掀桌子”的悬念了。
BBA三巨头(宝马、奔驰、奥迪)一直是国内高端市场的“金腰带”选手。品牌、人设、技术、渠道,小到方向盘的手感,大到售后连锁的铺设,缔造成熟的品牌护城河。以往自信得很,觉得国产品牌就算量上来,多半是性价比爱好者的“首选平替”,真正愿意花五十万买车的人,骨子里还是认三颗星、双肾格栅和四环。
可问界偏不信邪。背靠华为技术、渠道、供应链整合的“外挂”,产品定位直接对标高端。M8、M9陆续热销,M7甚至能让部分用户抛开品牌执念,只看智能化和驾驶体验。说到底,科技感和用户体验,真能撼动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品牌情结吗?
从一线销售端的反馈来看,这事还真不能简单归结于国货自信或者价格战。问界的用户画像正在变化——不只是图便宜的小镇青年,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中高收入人群开始选择它。变量在哪里?一是智能化的体验和生态绑定,二是对“流畅度”“智能辅助驾驶”等新鲜指标的执念胜过了“三叉星”带来的安全感。看到这里,不禁想起检验新冠时用的试剂:有些变化一开始看不出来,但指标一旦变红,很快成了默认标准。
当然,奥迪依然在用销量证明什么叫“老钱的品味”,宝马、奔驰的品牌厚度也不是两三年能彻底颠覆的。毕竟,品牌认同有点像抽丝剥茧的刑侦现场,表面看只是外观和颜值,深层里掺和着消费习惯、社会认同、个人情感的多米诺骨牌。很多客户买的不是四个轮子一张椅,是自我期待与现实身份帖合的仪式感,问界现在捅破的是代际壁垒,后面还要跨越心理防线。
话说到这,职业惯性驱使我想提醒一句:别小看主观证据的威力。在法医现场,除了现场物证,还有受害人家属的陈述、邻居的传言——信息链的漏洞不在于逻辑不自洽,往往栽在“人性”对证据的天然甄别盲点上。车市亦如此。不是所有选择都是理性的,那些选择奔驰宝马的人,往往和选择问界、蔚来的人,心里的算盘压根不在一个口袋里。
蔚来、尊界、仰望等还在用“高端+新能源”试水市场,销量和品牌仍属弱相关。问界却依靠整合资源和产品打磨,把“弱相关”变成了市场份额的实际跳跃。表面看是销量排行榜的你追我赶,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产品牌自信力的逐步生长,以及市场对新技术的真实渴求。
说回宝马和奔驰,个中滋味或许只有董事会的PPT能体现。曾经,BBA掌控着决定“什么叫高端”的话语权。现在,定义“高端”标准的权力,正被逐步下放给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与口碑。而“体验”这事,经不起自说自话——热销车型每天跑在路上就是活广告,邻居老王愿不愿意凑过来看体验一下,可能比广告费还管用。
当然,数据之外,人的惯性和品牌历史还会消化不少变量。也许你现在换辆宝马,朋友圈点赞的数会比买问界多,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惯性。品牌认知的迁移,有时比技术换代还慢。问界、蔚来尚需时间来积淀高端品牌的第二曲线,这没法抄捷径。毕竟,一口吃成胖子,多半最后撑死。
天色将亮,停车场里的烟头冒着青烟。问题回到我们的问题初衷:当国产高端品牌真的有实力“盘踞前三”,你会怎么看?是理性选择“技术派”,还是死磕情感认同的“品牌信仰”?汽车,真的只是个通勤工具吗?赢家究竟是谁——是销量第一,还是你心目中那个“战胜自我”的品牌故事?
至于四强争霸的格局能不能成为新常态,还是像深夜抓捕时的虚惊一场,现在还没人有最终结论。市场最可怕也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没人能精准预测人类的雄心、习惯和担忧。下个月会发生什么,只能等时间自己给答案。你怎么看?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