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跌宕起伏中,威马汽车于近日重回公众视野,宣布复产并豪言 2030 年产量挑战 100 万台、营收 1200 亿。
然而,这一归来之路,却伴随着诸多难以抹去的过往与现实困境,老员工的去留、市场的信任重建等问题,都让 “回来的威马” 与曾经的威马,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
威马复产,宏伟规划出炉
9 月 6 日,威马汽车以翔飞汽车 & 新威马项目组的名义发布 “致供应商白皮书”,透露根据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翔飞已接管威马相关四家公司,并全力推动威马 EX5 和 E5 车型在温州基地快速恢复量产。目前,威马温州基地已开启复产进程,部分车辆已下线。按照规划,威马制定了分阶段的宏大目标:在复兴阶段(2025 - 2026),今年 9 月复产,确保 2025 年产销 1 万台,争取实现产销 2 万辆,预计收入 10 至 20 亿元,2026 年实现 10 万辆满产运行;在发展阶段(2027 - 2028),年销量跃升 25 至 40 万台,并启动 IPO 筹备;在跨越阶段(2029 - 2030),产量挑战 100 万台,营收 1200 亿,构造智慧出行生态圈,立志成为行业新标杆。
为实现这一目标,威马在人员储备上采取 “召回老员工 + 新招聘” 双轨模式。工厂目前已有 400 多人,涵盖基础工人、班组长、车间主任等。此前,公司已向前威马员工发送返岗通知,有前员工透露,两个月前就收到前领导的回归问询,只要有意愿返回,基本都能重新入职,薪资会重新协商。
尽管威马抛出 “橄榄枝”,但老员工的回归意愿却存在明显分化。部分前员工对公司重启后的发展信心不足,一位曾在威马工作多年的员工表示:“之前经历过停产、欠薪,公司内部管理也出现过诸多问题,现在回去心里还是不踏实,不知道这次能坚持多久。” 原部门的同事大多也持观望态度,即便有机会回去,也担心企业的稳定性,毕竟曾经的动荡让他们遭受了不少损失。这意味着威马要想完全重建员工的信任,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在未来的运营中,用实际行动来打消员工的顾虑。
市场信任待重塑,前路挑战重重
从市场角度看,威马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停产的这段时间里,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持续发力,不断推出新车型和新技术,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也在激烈竞争中各显神通,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巩固用户群体。而威马此前因停产、债务等负面消息不断,品牌形象受损严重,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此次复产推出的 EX5 和 E5 车型,均为旧款车型,在产品力上与当前市场上的主流新能源车型相比,已显得有些落后。在智能化配置方面,竞争对手纷纷搭载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更智能的车机互联系统,而威马这两款老车型在这方面优势不再。
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核心性能指标上,也难以与新上市的车型抗衡。此外,威马此前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在停产期间受到严重冲击,大量经销商退网,售后服务点减少,这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会对后续的维修保养、零部件供应等问题产生担忧。
虽然威马宣称已与绝大多数供应商达成合作意向,复工复产也获得了上海及温州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甚至当地政府考虑给予补贴支持和纳入公共采购,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重新站稳脚跟,还需在产品研发、品牌推广、渠道重建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
威马的复产,看似为其发展带来新的曙光,但回不去的过去,给其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无论是内部员工信心的重建,还是外部市场信任的重塑,都需要威马付出艰辛努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