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来自德媒的采访,打破了戴姆勒在华业务的宁静。
戴姆勒卡车控股公司CEO卡琳·罗德斯特罗姆近日对外表示,公司正在“重新评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未来走向,不排除彻底退出本地制造的可能性。这一表态,令北京福田戴姆勒(BFDA)站上了风口浪尖。
作为中德重卡合作的代表性项目,BFDA由福田汽车与戴姆勒于2012年各持50%股权成立,主打欧曼和奔驰品牌重卡。合作初衷是将德系技术与中国制造融合,共同开拓本土高端重卡市场。但现实远比理想更骨感。
数据显示,2023年奔驰品牌在华重卡销量仅4000余辆,2024年前11个月仅售出1699辆,同比大跌六成。经营亏损已成常态,2023年BFDA全年亏损高达27.37亿元,福田汽车因此净利润暴跌91%。从“样板合资”沦为“拖累主业”,戴姆勒与福田的合作正在失去支撑基础。
这种“断臂式思考”,并不让人意外。一方面,中国重卡市场正在加速变化。LNG重卡异军突起,柴油车份额萎缩。戴姆勒依旧固守传统高端柴油路线,显然与市场趋势发生错位。另一方面,戴姆勒卡车正面临全球运营压力。德国本土正推进裁员计划,预计到2030年将减少约5000名员工;而中国工厂传出停工、停产、经销商退网、退车等负面风波,也使管理成本剧增。
更关键的是,戴姆勒资源重心已倾向欧美。2024年其纯电动卡车销量同比增长17%,但中国市场研发投入却被边缘化。从战略优先级来看,中国已非其电动化转型的核心阵地。
戴姆勒的犹豫,或许正是对当前“合资模式”前景的重新评估。
曾几何时,合资企业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通行证。但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与新能源浪潮席卷,合资话语权正在悄然转移。比亚迪、宇通、三一等本土重卡品牌快速崛起,技术、产能、渠道全面铺开,让“引进来”的外资品牌开始显得“水土不服”。
戴姆勒在华的命运抉择,绝非个例。2024年以来,宝马与华晨的合作走向“回购”模式,丰田在华销量连续下滑,本田、日产也纷纷收缩在华投资。越来越多外资车企开始正视一个问题:中国不再只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最激烈的战场。
站在2025年的关口,戴姆勒将决定是否“留下来继续战”,还是“体面退出”。无论结局如何,BFDA的命运,正在成为整个合资商用车模式的一面镜子。
“合资车”不再是品牌与技术的代名词,它能否真正适应本地需求,能否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洪流中快速转型,才是真正的生死线。
时代变了,选择也必须跟上。商用车牌桌,又将重新洗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