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年头造车跟之前做手机、开餐厅差不多了,不是你有点钱、有个团队就能随便整起来。现在追觅出来说做超跑汽车,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网友一片质疑,“无知者无畏”,意思就是你们啥都不懂才敢干这个事。结果创始人俞浩站出来怼了一句:“无畏不一定来自无知。”这话既是三观正,又很有底气。可问题是,底气到底从哪来的?是不是真凭本事,不是脑子一热?
先问个问题,造车到底是门什么生意?你开个工厂、拉几个工程师、准备几个亿,是不是就能造出来?其实远远不是。汽车行业复杂得离谱,少说十几二十个环节,设计、供应链、制造、测试、安全标准、市场营销,哪个出点问题都能让你前功尽弃,还不说动辄十亿百亿的投入,赔钱都赔得你怀疑人生。造手机的道理没法套在造汽车身上,你家扫地机器人能做智能没错,但真拼到高速安全和技术底蕴,还得另开一套剧本。
那别人让你造车,是不是就是轻飘飘的野心?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网友很多时候是站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上看问题,觉得你今天吹风机卖得挺火,扫地机器人做得还凑合,结果动不动造超跑,脑子是不是烧坏了?其实这种质疑有道理也没错。这年头造车门槛确实不是谁都能跨过去。前面蔚来、小鹏、理想,为了造一台车,把公司燃烧十几个亿,试错一波接一波。更别说去年那些造车新势力倒了一片,真不是你说Hello就能干出成绩的行业。
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那些真能迈出去做事的人是不是也需要点“无畏”精神?换在自己身上,你敢不敢啥都没做过就去拼一个大项目?是不是想都不敢想?所以谷歌、特斯拉、苹果这些公司,本质都不是等大家认同才往前冲。人家不是不知道门槛高,是看见了门槛才敢试。俞浩这里有个道理:“无畏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有准备。”他说“有一大群专业的人一起在做”,“已经做过钱的测算,能扛得住”,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比单纯豪赌靠谱?你要骂人家不懂,但有一群懂的人跟他站队,钱也不是瞎花,至少理顺了基本逻辑。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你有勇气敢干不等于能干成。这就要看实力了。追觅其实筹备了挺久,造型方案投票做了38周,现在还拉了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里面也不光是原来搞家电那波人,还有汽车行业、智能硬件跨界挖来的专业人才。这种团队搭出来,至少真心不是赶鸭子上架瞎胡闹。
资金这块也是硬碰硬。大家都知道,造车是个绝对烧钱的事,有多少公司上来就被钱熬死了。追觅今年才宣布造车,十五天就拿到了首轮融资,还是国内最快纪录。钱要是有了,才有资格跟行业拼命。你要靠持续输血,市场还没打开,团队也容易散伙。追觅这一点算是给自己稳赢了底牌。
说到产品定位,其实追觅要搞两条线:一条叫“追觅汽车”,锁定超跑和高端增程式,对标布加迪、宾利这种水平;一条是“星空汽车”,跟理想PK,从L9到L6打包全覆盖。价格区间直接碾压同类新势力,配置也能贴着市场需求。表面上看是学小米的玩法,一步到位铺出来,至少没做无头苍蝇式的乱撞。
你再看布局,德国建厂这招是真的野。选址就在特斯拉柏林工厂旁边,意味着供应链、技术资源、人才全都国际化,直接跟欧洲正牌劲敌过招。这不是说做做国产,卖点噱头,而是本就奔着全球市场去的。德国产业链密度非常高,上千家零部件公司,电气、材料、精密制造一条龙。巴黎银行还要和他们合建厂,这么玩资金和团队都能到位,拼的不是国内一亩三分地,是全球眼光。
技术积累这一块,专利数也挺猛,全球申请6379件,其中45%是发明专利,涵盖传感器、电机控制、人机交互这些电动车核心领域。不是纸上谈兵,是真在做深度算法和场景建模,这些在扫地机器人上用过一轮,能不能转化到造车上还得看后面的落地。智能辅助驾驶、座舱交互这块要做起来,追觅原有的技术确实是优势,不过新能源车这一块,大家卷的也是全球顶级技术,追觅要想插队还得真拼点实在的能力。
但所有这些准备加起来,并不代表你一定能火得起来。造车赛道现在已经不是你想创个新就能掀起波澜。就像行业专家说的,2023到2025年,乘用车的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客户都被头部品牌抢走了。你想切进来,压力比三年前大很多。尤其是高端市场,超豪华车今年销量腰斩,市场真的萎了。你越是想玩高端,越发现其实是“灯下黑”,压力老大。
除此之外,造车不是可以随便试错的行业。扫地机器人、吹风机、净水器,产品不行换款就行了,车有个细节错误可能就是人命关天,产品没起量就是百亿以上的投资蒸发。所以所有“跨界造车”的公司,绝不仅仅是在赌风口,是在赌品牌和企业命运。追觅现在前面三道门槛都得迈过——资金无底洞、供应链复杂性,然后就是用户信任的难题。你今天能说服投资人,明天怎么说服终端客户是另一回事。再有技术,大众买不买单才是硬道理。
你看国内造车新势力,2022到2024年破产清算的公司多了。后来的小米都得先做一两年扫尾工程磨技术,打通供应链,最后车才敢上市。追觅现在一方面技术专利积累,另一方面千人团队到位,再加上融资速度快,德国建厂也稳步推进。“底气”不是空喊口号,是做好了能死两三回还不怕的准备。
那最后一个终极问题来了,造出来就能卖吗?用户会买单吗?这个答案其实谁都没有。即使技术全都到位、价格碾压同类,用户选择还要看品牌心智、售后保障、渠道服务这些软实力。理想、小鹏这些牌子就是一点点在市场蹭出来的,现在追觅要进场也只能靠时间和口碑去跑。2027年承诺造超跑对标布加迪,是吹牛还是梦想,三年时间会给答案。
你仔细看看这事,其实除了造车本身,还有个很值得琢磨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跨界创业和行业新玩家?你真希望国产品牌能冒头去跟国际大佬对打吗?还是觉得大家都老实点做好本业别折腾?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创业精神已经不一样了,不是靠胆子硬闯,是要有系统的准备和持久的信念。追觅这个操作,拿敢想敢做开头,拿技术和资金撑底,最后用全球化做拼图。成不成是另一回事——关键是,这种底气、这种野心,值不值得鼓励?
现在网络上一天到晚都有人“秒嘲”,但站在台下嘲笑容易,真敢站出来干,就没那么简单。如果追觅三年后出来的产品真能给中国造车争点气,那不是无知者的无畏,而是知难而上的力量。烈火烤出来的不光是铁,还有真本事。时间是最好的验分老师,市场也是最毒的裁判席。谁能成为新一代造车牛人,不在于现在口水战谁赢,在于三年后摆到桌面,用户愿不愿掏钱买帐。这才是真正的答案。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