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被11万辆召回了,难道SU7的智能驾驶真有点“飘”了吗?
说到这事儿,不禁让人多打几个问号:智能汽车不是号称开车不用脑吗?可这次,小米把车主们的“智能梦”狠狠敲醒了。圈里都炸锅了,谁都没想到,这事儿竟然能闹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直接动了10万多辆——几乎掏空那半年的产量。你要想,这可不是哪俩车坏了,召回名单上,全是标准版SU7,生产日期从2024年的春节以后,一路拉到2025年八月底。对车主来说,这阵仗基本是“全员警戒”了。
其实大家关心的不是召回多少,而是为啥非得把车拖回来?原因就窈窕一条:号称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碰到点“极端场景”就反应慢了半拍。系统该吭声不吭声,该踩刹车不踩刹车——这玩意要是真掉链子,可不光是面子上难看,命都可能悬了。
那问题来了,这“极端场景”到底是啥?是不是只有外星人才会遇上的场面?科技媒体和业内工程师一扒拉,场景一点都不科幻,满满生活气息:比如绿化带里突然窜出三轮车,前面货车好端端地突然侧翻,路边施工锥桶乱摆,暴雨天人影一晃,甚至太阳直射,背景里溜达个白货车。这种“超纲难题”平时不常见,可一遇到,确实够呛。
技术上怎么个回事?小米SU7标准版只上了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压根没装激光雷达。面对这些混乱状况,摄像头倒是挺快,0.3秒就认出来障碍,可决策模块得磨蹭0.8秒才踩下制动。人类司机呢,平均反应也需要0.6秒。在高速路上,一脚慢了0.2秒,车就能多出6.7米——这距离,足够决定生死了。就像考试时,90分学生遇见压根不会做的压轴题,全凭命硬。
小米是不是头一个掉坑里的?还真不是,前面几个“师兄”都摔过跟头。美国造车新秀Rivian,刚刚才召回了两万多辆R1T、R1S,说自家的高速辅助认不清前车。往前还能扒出特斯拉、蔚来、小鹏,全都因辅助驾驶栽过跟头。别问为什么,L2系统从头到尾就是个“辅助”,真碰上怪状况,还得靠司机自己救急。不信问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人家说了,L2压根不能替人,极端路况想靠这玩意,呵呵就完了。
所以说这事,提醒的不仅是车主——投资人也得头皮发麻。买电动车别一门心思奔着高科技和便宜,谁还没被宣传画蒙过。当年小米为啥三年内就量产?赶进度呗。可测试路程能有传统车企的千万公里级别扎实?短跑赛跑赢了,马拉松还得慢慢磨。路测赶工,潜在问题有时真看不上来。说到底,小米车的宣传和用户实际驾驶,俨然有一道“认知鸿沟”,车主开着,心里总有点怕。这不,工信部调研显示,L2新车装的再多,车主真心用的没几个,93%的人开着都得半接管,谁敢全信科技管命?
如此一波召回,对小米汽车来说,面子、票子和信仰都得刷个扣。消息一出,股价跌了2%,信任墙裂开了,车主们扎堆维权建群,连退车的想法都有。这些都不是虚的,是实打实的教训。可往长远瞧,这或许是一场“科技公司到成熟车企”的成人礼。汽车不是手机,不是快消品,随随便便就能升级换代。从“看起来强”到“确实靠谱”,路还得多走几遭。主动召回总比藏着掖着强,至少在问题被曝光后,小米表现出了一种责任感。对你我来说,车企自省才是好事,比一味吹牛靠谱。
市场又不是傻子,有长远眼光的投资人依旧看好小米,毕竟人家有学习能力、有资源,用户群也扎实。耐心眼的可以等SU7再迭代几轮,要啥“成熟大菜”。如今这问号还挂着呢,你说安全重不重要?把命交给不成熟的智能系统,心里真能踏实?不妨底下留个言,你愿意相信自动驾驶,还是宁可自己握着方向盘?说到底,这么大的行业,技术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安全才是饭碗。
这场召回背后,不只是一次企业整改,也是全行业的缩影。智能电车越来多人买,可技术每一步都带着风险。在那高速路上,0.2秒的犹豫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不管车企讲得多天花乱坠,大家真正关心的其实是:我要怎么让自己别成下一个“极端场景”的主角?讨论下,你会因为这场召回对电动车、智能辅助驾驶产生动摇吗?
说到底,苏州路上的小米SU7、深圳高架的特斯拉们,归根结底都需要一件东西——时间。别图快,别怕慢,把“安全”这锅炖得更久一些,没人想做试验品,谁都希望自己是把游戏打通关的幸运玩家。智能驾驶是好东西,但目前还只能当副驾驶,离“松手放飞”起码还要再等等。最后一句,谁都别再把科技当神了,毕竟开车的,还是活人自己。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