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长安逸动跑网约车一年回本有点悬,真的是这么一回事。这事我琢磨过,因为我身边有人在跑,也算是实打实的一线从业经验。别的车,别的行业,听说过的都知道,这日子,成本和收入是永远的老话题。
说当下这个长安逸动,价格大概落地九到十一万不等吧。这个范围我大概算了一下,买车的总投入约十万出头。还有各种杂碎支出。你得办营运证,手续不复杂,但也得花点时间跑跑排队。保险一年得一万,不能省。这个保险涵盖交强险、商业险,任选的保险买多点,成本会高点。
然后,日常维护和充电。充电费?在一线城市,抛开免费充电站,有线下的快充,估算每公里0.3元左右(没细算过,感觉平均在这)。开得远,电费多点。每月保养一次,也要几百到一千,以车况好的来说。整下来,每个月的车辆维护费大概得两千左右。而你得考虑停车费、充电桩的维护费,这些都在信息中时刻上下浮动。
买车的支出,是硬成本。收入呢?在一线城市我有个朋友,早上六点出门,干到十点,偶尔还能跑到八百单,平台抽成20%。他告诉我,基本上到手的单子在六七百块左右。有次跟他聊天,问:你每日能拿到多少钱?他笑笑:大概三五百,偶尔多一点,不过这是高峰期。平时,一天赚三百到四百,算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 这还算能跑出点效率,要是运气差点,流水就会掉,甚至只有两百。
二线城市不同。他们开一整天也就偶尔能达到300元净收入,要连轴转10-12小时才行。试想一下:天气不好、交通堵、周围有其他车都叮咚的情况下,收入能不受影响?我倒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玩味,别的行业的工时长短,效率不同,但网约车的收入其实很大程度看运气和平台状态。
对比一下,同样的价位车在同城的二手车市场,卖不上价,但跑网约车的折旧速率实际还挺快。不瞒你说,百公里的折旧,我算过,可能比想象中快——因为车辆频繁跑,磨损大。电池也是大头。更别提平台坑得厉害。记得我朋友抱怨:碰到个差评,影响单量;车一出问题,修起来贵。 这点乱世中,小心驶得万年船。
其实除了硬成本、收入以外,我还发现个细节。前阵我翻了下笔记,有个车友的老爸,是个维修工,他说:你们这帮跑网约车的,最多撑个两三年,维修费用会比预期高不少。 这句话其实挺有道理的。特别是长时间高强度使用,零件磨损,电池衰减,修修补补的费用逐年攀升。
但,留个疑问:这行真的值得坚持?我自己也在想。如果只是为了快速回本,时间成本、身体疲惫都不值当。虽然可以短时间内赚点现金,但长远看,车子贬值快,保值率不高。听我一朋友说,他们公司的一辆车,开了三年,二手价几乎只剩下原价格的大半。
还有个偏题的想法——200公里的跑车总成本,按我粗心的估算,大概要60元(油+充电+维护)。每公里成本0.3元,靠这点利润,要待很久才能有利润。(这段先按下不表)。即使收入增加,成本似乎也爬不出个头。
刚才有个细节:我记得前天跟朋友聊天,他说这车跑长途还挺能撩,但他接的话题又转向车子长时间跑都快闷死了,总觉得这些年不上高速,反倒更省心。 颠覆常识吧,长途跑少点损,城市跑多点磨合期明显更短,但维护成本上升。
最终我在想,这个行业还有没有可能优化?比如拼团,或者换电站合作,能不能降低点成本?还是说差不多到极限了,只能算个减压的途径?你们觉得,买这车跑网约,值不值?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投资到底还剩多少安全边际?
不敢说但至少这个行业的走向,现在也不太明朗。从业几年,我越发怀疑:如果有人问我,你还会不会一辈子跑网约车?我可能只会笑着摇摇头——这产业的潜规则总让人防不胜防。
(这段留白挺多的,是不是能让人思考一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