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

最近的汽车市场,用“热闹”两个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了,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各家车企都把价格当成了最锋利的武器,你降五千,我就敢降八千,消费者看得是眼花缭乱,也乐在其中。

就在这片“价格战”的红海里,吉利汽车最近的一个动作,却让很多人感到了困惑和不解。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事情的起因是,新款的吉利星愿上市了,配置升级了不少,比如轮胎规格更高了,还增加了行车记录仪和无钥匙进入这些实用的功能,但价格却依然定在了6.58万元起这个非常有冲击力的位置。

按理说,增配不加价是好事,但联想到吉利高管不久前还在公开场合义正词严地抨击“内卷”和“价格战”,这就让整个事情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大家心里都犯嘀咕:吉利这到底是在唱哪一出?

是一边高喊着要维护行业秩序,一边又亲自下场把价格战推向新高潮吗?

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我们不妨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看看吉利之前是如何塑造自己“反内卷先锋”形象的。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就在2024年的夏天,当整个行业都深陷降价泥潭时,吉利的几位负责人站了出来。

先是董事长李书福公开表示,这种无休止的内卷和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会导致偷工减料和无序竞争。

紧接着,吉利汽车的副总裁杨学良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他用更严厉的措辞,将“内卷”形容为不讲规矩、不讲武德的行为,甚至将其上升到了“民族汽车工业罪人”的高度。

这些话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觉得吉利作为老牌车企,有担当,有远见,是真心希望行业能够健康发展。

在那个大家都在比谁价格更低的时刻,吉利愿意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确实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和尊重。

然而,言犹在耳,市场的风向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的推动者,恰恰就是当初那个高举“反卷”大旗的吉利。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吉利的新车发布节奏明显加快,而且每一款产品都带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

不论是银河E5,还是这次的星愿,包括后续规划中的几款新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准地对标市场上的热销车型,尤其是比亚迪旗下的产品。

吉利的策略非常直接:在同一个级别里,我的车尺寸要比你大一些,配置要比你丰富一些,最后在定价上,还要比你再便宜那么一点点。

这种近乎“贴身肉搏”的打法,让竞争对手感到压力巨大。

其实,这种操作在吉利的产品线上早有体现,像星越L和博越L这两款SUV,一直以来就是用中型SUV的尺寸去和紧凑型SUV竞争,凭借这种“以大打小”的策略,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也让很多合资品牌感到非常头疼。

所以,当大家回过神来,才发现吉利嘴上说着反对内卷,但实际行动上,却早已是“内卷”领域的一位资深玩家了。

这就引出了那个核心问题:吉利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这种一边反对,一边实践的做法,难道不怕消费者觉得它言行不一,从而影响品牌形象吗?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现这背后可能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策略。

这套策略的核心,在于抢占话语权和道德制高点。

吉利首先通过公开表态,给“内卷”和“价格战”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将其定义为对行业有害的行为。

这样一来,它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行业秩序维护者”的位置上。

在此之后,它再进行降价和推出高性价比车型,就可以有另一套说辞,比如这是为了响应消费者需求,是为了让更多人用上好车,是市场竞争的正常行为。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效果就变得很微妙了。

当吉利降价时,如果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跟进,那么吉利就可以说:“看吧,我早就说过,是他们在主导这场不健康的恶性竞争。”这样就能在舆论上给对手施加压力。

可如果对手不跟进降价,那么吉利就能凭借其价格优势,实实在在地从对手那里抢夺市场份额。

无论对手如何选择,吉利似乎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主动。

这种“斗智不斗力”的思路,在吉利的发展史上并非首次出现。

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沃尔沃在全球市场上其实正处于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但吉利巧妙地利用了沃尔沃的豪华品牌光环,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技术认知,为后续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如今,吉利再次运用了类似的策略,只不过这次它用来包装自己的,是“反对内卷”这面正义的大旗。

当然,任何策略都是有成本和风险的。

如此激进的价格策略,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我们都知道,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之所以在价格战中显得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从电池到芯片,很多核心零部件都能自产自销,成本控制能力极强。

相比之下,吉利虽然也是产业链布局非常完善的大厂,但在成本控制的极限上,要做到同样的价格,难度无疑会更大。

那么,节省下来的成本从何而来?

一些细心的消费者和媒体也发现了一些端倪。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比如,有车型在宣传中突出会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但部分车主拿到手后发现,电池供应商是另一家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品牌;还有的车型被发现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比如隔热瓦等部件上做了简化。

这些做法虽然都在国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产品质量也都是合格的,但对于那些冲着品牌宣传去购买的消费者来说,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些落差。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过度依赖价格战,还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汽车行业归根结底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公开的财务报告,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惊人的308.8亿元,而同期吉利的研发投入是147亿元,虽然这个数字本身已经不低,但与最顶尖的对手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短时间内,这种差距可能不会直接体现在产品上,但如果时间拉长到三五年,技术上的积累差异就可能会逐渐显现出来。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左右互搏,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那么,吉利为什么要冒着这些风险,进行这样一场豪赌呢?

答案或许在于对当前市场格局的判断。

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处在一个加速洗牌的阶段,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像比亚迪、奇瑞等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投向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就给国内市场留下了一个短暂的“窗口期”。

吉利很可能是想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极致的性价比策略,快速清理掉市场上那些竞争力较弱的二三线品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和规模。

等到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牌桌上只剩下几个主要玩家时,吉利手中已经握有足够多的用户和市场份额,也就有了继续参与下一轮竞争的资本。

这无疑是一场险棋,赌的是速度,赌的是未来。

这种看似“左右互搏”的矛盾打法,究竟能否帮助吉利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市场的最终反应和消费者的长期选择,将是检验这一切的唯一标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