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家家户户买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而且现在的汽车,真是越来越“聪明”,科技感十足。
什么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主动刹车,听着就让人觉得未来已经来到了身边。
很多人开车上路,尤其是跑长途的时候,都喜欢打开这些功能,感觉能省不少心,让驾驶变得轻松惬意。
但是,就在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一个可能被很多人忽略的严重问题,已经悄悄地浮出了水面,甚至可以说,是给我们所有人的行车安全,重重地敲响了警钟。
这可不是危言耸 सुन,咱们来看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这组数据足以让每一个人都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们国家累计实施的汽车召回数量,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1亿辆大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一亿辆车,背后连接的是上亿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危。
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累计召回数量可能会攀升到惊人的1.2亿辆。
每一次召回,都意味着车辆存在着某种安全缺陷,轻则可能导致车辆故障,重则可能在行驶中引发交通事故,威胁到车内人员乃至路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每天驾驶的汽车,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安全可靠吗?
更深挖一下这背后的细节,一个更令人深思的现象摆在了我们面前。
在这一亿多辆被召回的汽车中,竟然有超过一半,具体数字是六千三百多万辆,并不是汽车生产厂家主动发现问题后自觉自愿召回的。
而是由我们国家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消费者投诉、进行市场监测、展开一系列复杂的缺陷调查之后,启动了调查程序,最终责令相关企业实施的召回。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明明知道自己作业里有错误,却揣着明白装糊涂,非要等到老师把错题一道道圈出来,才不情不愿地去改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汽车企业在面对产品安全问题时,责任心和自觉性是打了折扣的。
他们嘴上喊着“客户至上,安全第一”,但实际行动上,却可能因为考虑到召回成本、品牌声誉等因素而犹豫不决,甚至试图掩盖问题,把风险转嫁给了毫不知情的广大消费者。
这种被动的“挤牙膏式”的安全姿态,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巨大伤害。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近年来,汽车召回的“重灾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过去我们听到的召回,可能更多是关于发动机、变速箱、安全气囊这些传统硬件。
但现在,一个新兴的领域成了问题的集中爆发点,那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根据2023年的数据,全年因为辅助驾驶功能存在问题而召回的车辆,就高达二百五十多万辆,占据了当年召回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讽刺?
我们多花钱购买的,本应是提升安全、减少驾驶疲劳的“高科技”,如今却成了召“召回榜”上的常客。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一方面,智能驾驶技术本身还在快速发展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成熟和漏洞。
但更关键的问题,出在人机交互的设计和厂家的宣传引导上。
比如,有些系统的设计,可能会让驾驶员在开启辅助驾驶后过度放松警惕,误以为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从而导致在需要人工紧急接管时反应不及时,酿成事故。
不久前,某知名电动汽车品牌一次性召回上百万辆汽车,其核心问题就与此类似,监管部门指出其辅助驾驶功能存在被驾驶员误用的可能性,增加了碰撞风险。
此外,一些厂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宣传时过分夸大其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使用诸如“完全自动驾驶”、“解放双手双脚”等极具诱导性的词语,这更是给消费者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本应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但当它被不负责任地包装和使用时,就可能变成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的国家监管部门展现了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可以说是“多管齐下”,为智能网联汽车这个新兴行业划定规则、拉紧“安全绳”。
首先,是堵住了“OTA升级”这个可能被滥用的漏洞。
所谓OTA,就是像我们手机系统更新一样,通过网络给汽车的软件进行升级。
以前,有些车企发现车辆软件有安全缺陷后,不走正规的召回程序,而是通过OTA偷偷修复,试图逃避监管。
现在,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只要是通过OTA进行的涉及安全的升级,都必须向主管部门备案,并视同召回管理,这让一切试图走捷径的行为都无所遁形。
其次,是重拳出击,整治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
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新的规范,目的就是要让厂家在宣传时“说人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消费者,你的辅助驾驶系统只是“辅助”,它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必须由人来接管,不能再用那些天花乱坠的词语来误导消费者。
同时,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标准也陆续出台,这就像是为整个行业铺设了标准化的轨道,确保所有企业都能在统一、安全的技术框架内发展,而不是为了抢进度、降成本而“野蛮生长”。
当然,监管的加强只是外力,真正实现长久的安全,最终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觉醒和整个社会安全意识的提升。
正如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的专家所倡议的,安全必须是汽车研发的基石和底线,绝不能成为可以为了市场份额而牺牲的选项。
企业之间也应该打破壁垒,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共享一些典型的事故和缺陷数据,形成行业性的预警机制,避免重复“踩坑”,这才是对整个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而对于我们每一位驾驶者来说,更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明白一个道理:在现阶段,市面上任何车辆搭载的都只是“辅助驾驶系统”,而不是“全自动驾驶系统”。
它只是一个高级的帮手,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减轻我们的负担,但绝不能替代我们的大脑和判断。
无论车辆的宣传多么智能,只要你坐在驾驶位上,方向盘就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你的双眼就必须时刻关注着前方的路况和周围的环境。
对新技术的信赖,不能以放松安全警惕为代价。
这不仅仅是一个驾驶习惯问题,更是对我们自己、对家人、对道路上所有交通参与者生命安全的尊重和敬畏。
智能汽车的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前景光明,但通往未来的道路,必须也只能由“安全”二字铺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