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夏天,汽车圈突然炸开了锅,东风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玩出了一手大动作,这场变局里,紧张和不安像电流一样蔓延,各路人马都在赌输赢。
消息是八月中旬传出来的,东风要私有化退市,同时把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岚图送去港股上市,这一步棋,光听就让人心跳加速。
一小时内,岚图的股价直接飙了90%,整个市场都在问:东风到底图什么,这不是普通的退市操作,背后肯定有更深的考量。
仔细一看,东风不是简单地把岚图分拆出去,而是把自己持有的近80%岚图股份直接分给了所有股东,真的是白送,谁都没想到。
用的是“介绍上市”的方式,不发新股、不融资,只是为了挂牌,把岚图硬生生推到港股市场,这种玩法在A股和港股都很少见。
紧接着,东风启动了私有化流程,大股东用子公司股权加上部分现金,从市场上小股东手里回购股份,小股东手里落下了两样东西——一笔现金和一堆岚图股票。
每股回购价定在10.85港元,比停牌前的价格高出129%,这样的溢价,市场上少见,现金是短期实惠,岚图股票则成为了未来的赌注。
这是一套组合拳,既给了小股东甜头,又把他们的关注点从东风本身转移到岚图身上,这里面的分寸感掌握得很到位。
东风为啥要这么折腾,说到底是自身在港股的市净率太低,只有0.25倍,市值还不到净资产的四分之一,资本市场根本不给面子。
这种估值,想融资发债都成问题,上市公司的身份反而成了包袱,东风必须要想办法破局,否则就是被市场边缘化。
2025年上半年,东风净利润只有五千多万,比去年同期暴跌九成多,合资品牌日产、本田等销量持续下滑,成了集团的拖累。
不得不说,东风也没得选,转型早已是箭在弦上,岚图就成了东风手里唯一一张能讲故事的王牌。
今年前七个月,岚图销量同比上涨88%,集团自己的整体销量却跌了14.7%,这种对比,谁都能看出问题的核心。
岚图虽然还没完全盈利,但亏损已经大幅收窄,2024年第四季度甚至单季实现了盈利,这给了东风极大的信心。
有机构给岚图估了三百多亿的市值,这个故事,比东风集团本身的未来更有想象力,也更容易吸引资本。
这一系列动作,不仅仅是资本运作,更是东风自救的关键一步,退市之后,东风就能摆脱上市公司的各种“紧箍咒”,决策空间变大了。
合资包袱能甩就甩,资源也能更集中地投入新能源业务,集团的未来赌在了岚图身上,这是一场豪赌。
岚图独立上市后,自己有了融资平台,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技术研发,比如和华为的合作、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就有了更多可能。
“退市+分拆”这种玩法,之前几乎没见过,2025年这波操作直接打破了资本市场的常规,让人眼前一亮。
中集车辆、中粮包装这些公司也做过私有化,但像东风这样一边退市一边分拆,同时推进,这确实是第一次,市场反应也极其激烈。
这其实也呼应了当下“新质生产力”和国企改革的大方向,东风敢于先行一步,算是国企改革的大胆实验。
风险依然不小,岚图销量目标今年定在20万辆,但前七个月只完成了六万多,剩下的压力全在下半年。
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惨烈,蔚来、理想、问界、特斯拉都不好惹,毛利率又没公开,大家心里都打鼓。
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风头很猛,落地效果还需要时间去验证,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实际表现之间,往往不是一回事。
东风自身压力也明显,半年报显示现金储备少了134亿,将来合资品牌转型、岚图发展,哪儿都要钱,用钱的地方太多。
私有化方案溢价虽高,但总有小股东不满意,闹到诉讼也不是没可能,后续麻烦事不少。
资本市场的反应很直接,岚图股价一小时暴涨90%,说明市场认可东风的决心,大家买的其实是一个“断腕重生”的故事。
但故事能不能长久,还要看岚图自己能不能真正跑出来,独立生存,甚至以后回A股讲“新能源+硬科技”的新故事。
东风也不是全无退路,2025年集团给自己定了新能源车卖100万辆、海外出口50万辆的目标,岚图要承担一半以上。
技术上,ESSA架构和天元电子电气系统,能不能打出差异化,还是要看市场实际表现,不光是PPT上的数据。
一切都在变化中,退市不是句号,更像是引子,东风的下一步还没完全揭晓,悬念感很足。
2025年对于东风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年,国企改革、市场竞争、技术转型,三场硬仗一起来,岚图能不能扛得住,没人敢打包票。
资本市场等着看结果,产业链上下游也都在观望,谁能想到,一场“退市+分拆”的组合拳,能把东风推到风口浪尖。
这一次,东风赌得很大,赌的是集团的也是央企转型的希望,看似一地鸡毛,实则暗流涌动。
故事才刚开始,真正的考验,留给东风和岚图的,是接下来每一个季度的销量、每一个新技术的落地、每一次资本的下注。
市场记忆很短,只有不断给出新答案,东风才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悬念仍在发酵,谁也无法预判结局。
2025年,东风能不能真正“腾笼换鸟”,岚图能不能补上东风的这场博弈,注定不会平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