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轰Party
智己全球首发“恒星”超级增程技术,一时间被诸多媒体打上了“破局者”“重塑竞争维度”等标签,而事实上,高端品牌的竞争早已脱离了“技术”这一单一维度。换句话来说,智己想“突围”的想法很好,但超级增程技术可能很难成为其走出销量泥潭的有力“筹码”。
过去这几年,上汽在智己身上倾注了诸多心血,可以说是既给了技术又给了钱。可惜的是,上百亿的真金白银砸下去,这个“一号工程”好像并没有那么给力,哪怕是到了合资品牌都在疯狂发力,中国新能源市场“大盘”快速增长的2025年,智己汽车的销量仍令人堪忧。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当曾经的战略王牌,逐渐沦为集团转型的沉重包袱,走到了“悬崖边”的智己,还有多少未来可言?
越陷越深的销量
即便智己汽车背靠上汽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这些优势始终未能在品牌销量上得以呈现。上汽集团6月产销快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智己累计销量约1.9万辆,仅完成了年度10万辆交付目标的19%。这意味着,智己汽车年销10万辆的目标恐怕又要打水漂。而关键的问题并不是目标能不能达成的问题,上半年只卖出1.9万辆车,计算下来,其月均销量仅仅只有3000辆左右。要知道,2024年智己汽车全年销量是6.5万台,算下来平均月销不到6000台已经是比较“拉胯”了。这样来看,2025年智己的销量不但没有转好,3000辆左右的月均销量和去年相比,等于是销量“打骨折”。且不说这个月均销量和同期的友商是否具有可比性,从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的“大盘”来看,智己如此表现已经“掉队”了。
而更糟糕的是,智己越陷越深的销量,也逐渐成为了上汽销量提升的“阻碍”。根据相关数据,智己6月产量同比暴跌53.02%,销量同比下降15.15%;1-6月累计产量同比下降29.39%,累计销量同比下降14.67%。这样的数据与上汽集团整体销量增长12.4%形成了强烈反差,如果把上汽对其的资源倾斜考虑进去,这样的销量显然充满了讽刺。原本是上汽打算冲击新能源市场的一把“利刃”,如今反倒成了最大“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上汽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对其进行支持,恐怕就很难说了。
频繁失误的智己
“智己汽车是上汽集团唯一的高端品牌,这个定位从未改变”
“智己汽车是上汽集团的一号工程”
“智己是上汽集团品牌破局的关键落子”
……
诸如此类的营销话术,相信大家都听过很多次。看得出来,过去几年,上汽对智己真的是寄予厚望。而现实情况是,王冠太重反而无法高飞,智己似乎并没有好好利用上汽的技术背景以及资源倾斜。除了最开始因为上汽加持带来的一些热度,智己在之后的发展中几乎一直在“摔跤”。究其原因,还是产品与营销策略出了问题。
从产品层面来说,智己不是没有好产品,智己L7 、LS7都有不错的操控性能,前双叉臂、空悬、夸张的前后胎宽比,走性能路线吸引力绝对差不了,可惜的是,智己偏偏去营销“家用”。这两款车的价格本身就不便宜,家庭用户不可能花大几十万买台车,带全家人去玩速度与激情。这也是之后这两款车没能“突围”成功的关键原因。L6和LS6虽然价格没定那么高,但是迭代速度太快,“一年换三代”直接成为用户槽点,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在“割韭菜”。此外,智己在品控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参数看起来亮眼,但不少车主揭露其存在欺瞒与产品质量问题,这也让智己的口碑雪上加霜。
产品策略上的失误只是其一,智己的营销失误也是一个大问题。一般来说,营销做的不好,起码是无功无过,但智己的“自杀式”营销对品牌形象的杀伤力着实有点大。智己L6发布会误标小米SU7参数;CEO刘涛将“员工四次阳仍工作”“错过孩子出生”包装成奋斗故事;CMO李微萌公开暗讽竞品;新车发布的时候给自己打上“行业首台AI外卖智能轿车”的标签;好不容易正常了一回,结果又因为选择金晨作为品牌代言人,一不小心固化了“美女专属”的标签……
智己如此做法未必是想走“黑红”路线,一头扎进“家用”赛道或许也只是想去抢一抢这个庞大市场的“蛋糕”,但其没想到的是,当下中国汽车消费者看待汽车与企业营销已经无比理智,任何一个策略失误都可能造成销量溃败、品牌形象暴跌。换句话来说,高端新能源品牌之间的竞争逻辑变了,以往是技术参数的比拼,如今是价值观与格局的较量。
增程不是“救命药”
“450公里纯电续航往桌上一拍,整个行业都抖三抖”
“捅破增程天花板,发动机彻底消失”
“智己增程车油耗破5,传统技术变废铁”
……
最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不少诸如此类的“标题党”或是宣扬智己增程技术的内容,抛开这些评价是否言过其实不谈,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对于智己来说,就凭一个增程技术,真能在高端新能源领域“翻盘”吗?
增程“新技术”入场,亮点我们不可否认。宁德时代定制的大电池、450公里纯电续航、800V高压快充、亏电油耗百公里5.32L、灵蜥底盘、线控转向……智己的“看家本领”,配上亮眼的技术参数,的确能瞬间点燃产品热度。不过,有热度不代表用户就会掏钱买车,毕竟,热闹可以随便看看,但要真金白银拿出来购车,这就得从多方面考虑了。
要知道,在增程领域,理想的场景定义、问界的鸿蒙生态早就已经提高了用户的体验“阈值”,而回顾智己这几年,我们鲜少看到其有什么场景化营销,生态方面更是处于“静默”状态。过多的强调技术参数,强调产品设计上的特立独行,反而让人很难看到智己身上有什么差异化的闪光点。
当然,这并非是说智己的增程技术不厉害,关键的问题是,智己没有看到友商的核心竞争力。说白了,智己现在可能还是传统的“工程师思维”,其缺的不是增程技术,而是缺乏从“技术提供者”到“生活方式引领者”的角色转变能力。
如果行业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智己慢慢“试错”,等待“思维开化”完全没问题。但现在不是入场就有机会的时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汽车市场,谁慢了,谁站不稳,谁就得掉下去。目前来看,智己对于上汽集团来说,显然有些“拖后腿”了。而上汽不可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从其推出尚界品牌就能看出这一点。也就是说,如果智己还不能快速把握住当下的竞争逻辑,上汽未必还会对其抱有多少信心。一旦尚界在业内打响,智己失去上汽庇护,其翻身的概率还有多大呢?
结语
明明拥有足够的技术背书与雄厚的资金支持,却没能好好利用。营销频繁失误,一直摸不清竞争规则,看似在跟着时代走,实际又没有真的多么努力。智己的销量溃败只是表象,增程技术也不是“救命药”,说白了其发展中的“硬伤”还是缺乏独立面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一个新品牌在成长期策略上存在点问题很正常,但一直在市场上乱撞显然就不对了。从利益角度看,去年年底,智己汽车刚完成了94亿元的B轮融资,这么一大笔钱投入进来,上汽或许不会一直容忍智己的平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