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把那本崭新的、还带着油墨香气的驾驶证拿到手时,我瞥了一眼手机日历,从报名到尘埃落定,不多不少,正好40天。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兴奋,而是一种近乎魔幻的荒诞感。40天,别说精通一门手艺了,就是养盆绿萝还得看它心情呢,我竟然已经合法地掌握了驾驶一辆几吨重钢铁机器的资格?这事儿,怎么想怎么觉得有点……草率。
记得当初决定学车,完全是被周围的气氛给“卷”到了。朋友圈里,隔三差五就有人晒出新驾照,配文“又解锁一项新技能”,好像没本驾照就跟没通网似的。我寻思着,这东西迟早得有,不如趁早解决了。一打听,嘿,现在的驾校都进化到什么程度了?广告打得跟外卖APP一样,“30天拿证,极速体验”“2980元包过,不过全额退款”,简直把考驾照这事儿办成了流水线上的快消品。这跟我爸当年学车的故事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老人家那时候,周末去驾校报个到,跟上班打卡似的,一磨蹭就是大半年,还得看教练脸色,刷满了几十个学时的“里程碑”,才有资格摸一下考试的门槛。
我选的那家驾校,主打的就是一个“快”字。交了2980元,签了“包过协议”,感觉就像是给自己的驾驶技术上了个保险。接待我的小哥拍着胸脯保证:“哥们儿,你就放心吧,跟着我们的节奏走,保证你比点外卖还快拿到证。”我将信将疑地被拉进一个理论学习群,里面几百个“战友”正在疯狂刷题。几天后,科一考试,我以98分的高分飘过,当时还挺得意,觉得是自己天赋异禀。现在回想起来,那不过是这场“速成游戏”的第一关,系统早就设计好了。
紧接着的科目二,才真正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工业化培训”。一人一车一教练,听着挺VIP的吧?实际上,教练的角色更像一个精准的程序设定员。他不会跟你聊太多驾驶的乐趣或是安全理念,他的全部指令都围绕着考试的几个点位:“方向盘左打死,看那棵树……好,回正!”“看到那条黄线了吗?到线就踩离合,刹车!”倒车入库、侧方停车、坡道定点,每一个动作都被拆解成了机械的口令。我练了6次,每次两小时,总共12个小时,感觉自己就像个被编程的机器人,根本没时间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这么做就能过。考试那天,我坐在车里,心里默念着教练的“咒语”,手脚配合得像演练了千百遍的木偶,居然真的一次就过了。那一刻,考官在旁边淡定地签了字,仿佛只是确认了一件出厂合格的产品。
科目三,路考,本以为会更有“人味儿”一点,结果发现,还是太天真了。训练场地就是考试路段,同样的口令,同样的机械重复。练了4次,总共8个小时,我就被推上了考场。考试车上甚至装了智能语音提示系统,比教练还铁面无私:“前方请变更车道”“请保持直线行驶”。我全程精神紧绷,与其说是在开车,不如说是在完成一个大型的真人版“节奏大师”游戏,踩点、打灯、转头,一个动作都不能错。考完科三,我甚至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告知可以直接去考科四。结果毫无悬念,又是一次过。
当我拿着那本小小的驾驶证,站在驾校门口,看着身后源源不断涌入的新学员,他们脸上挂着和我当初一样的、对“速成”充满期待的表情时,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这40天,我像一台被精确计算过的机器,高效地完成了所有任务,最终得到了“合格”的认证。我确实拿到了证,速度快得惊人,成本也相对低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确实是驾培行业“与时俱进”的产物,它满足了现代社会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就像有人在知乎上评价的:“驾考正在从一种技能教育,变成一种资格认证。”先拿到“入场券”,至于真正的驾驶技术,那是你拿到证之后,自己花钱、花时间、在真实的马路上,用一次次的剐蹭和惊心动魄去慢慢“补课”的。
我把驾照放进钱包,心里盘算着,接下来得找个陪练,或者让老爸坐在副驾上,去真正的道路上磨练一下。毕竟,驾校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考试,却没有教会我如何在晚高峰的车流中从容并线,没有教会我如何在暴雨天安全行驶,更没有教会我,当意外来临时,那零点几秒的反应,到底需要多少肌肉记忆和经验的积累。这本速成的驾照,究竟是通往自由的钥匙,还是一个需要加倍小心、重新学习的开始?我不知道,也许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你呢?你的那本驾照,又是花了多久才拿到手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