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看M8纯电版能不能
鸿蒙智行最近这日子,真有点像坐过山车,一边是鲜花掌声,一边是冷汗直流。上周四,官方“问界 M8 车友问答”第四期里,确认了8月初工厂要搞个“高温技改”。听着挺高大上的,说白了就是要停产两周升级产线,官方说法是“整体影响不大”,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嘛。这话听着没毛病,但搁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为什么说节骨眼呢?看看最近的订单数据就明白了。连续四周,新增订单徘徊在八九千台,分别是9000、8000、8500、8500,跟之前动辄破万的巅峰时刻比,明显有点泄气了。这就像百米冲刺,跑了六十米突然感觉腿有点软,后面的对手可都嗷嗷叫着追上来了。问界M8,确实是当红炸子鸡,旗舰车型的光环亮瞎眼,撑起了问界销量的半边天。可问题是,光靠一个M8,能撑多久?战场上,孤胆英雄固然悲壮,但也最容易被围剿。
真正的警报声,来自M7。想当年,M7那可是问界扭转乾坤的大功臣,销量一度把理想L7都按在地上摩擦。可现在呢?5月份的销量数据一出来,所有人都傻眼了,区区4000多台。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班里的尖子生,突然考了个不及格,而且还是在期末大考前。这销量掉得,比夏天的冰棍化得还快。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M7的成功,一半靠产品力,一半靠时机。现在时机过去了,产品力不迭代,就只能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这话说得糙,但理不糙。市场就是这么残酷,没有常青树,只有不断奔跑的选手。
现在鸿蒙智行面临的局面,说白了就是“一条腿走路”的风险。M8再强,也只是个单点突破,没法形成覆盖整个战场的火力网。当理想汽车L6上市,用更低的价格精准狙击M7的市场;当小米SU7用泼天流量席卷车圈;当各路新势力都在拼刺刀、卷价格、卷配置的时候,鸿蒙智行如果只有M8这一张王牌,那压力可就太大了。8月份的工厂技改,名义上是优化生产,实际上更像是一次短暂的“中场休息”,给团队喘口气,也给市场一个信号:我们还在调整,大的还在后头。
可这口气能不能喘匀乎,关键就看下半年的牌怎么打了。这就像一场关键的球赛,上半场虽然靠着明星球员的个人发挥勉强领先,但体力消耗巨大,整体阵型也出现了漏洞。中场休息时,教练必须拿出新战术,否则下半场一定会被对手翻盘。现在,鸿蒙智行的“新战术”已经摆在了明面上:M8纯电版和M7改款。
先说M8纯电版。这步棋走得相当关键。M8的增程版已经证明了其在设计、空间、智能化方面的成功,那么推出纯电版,就是要把这套成功的公式复制到另一个巨大的细分市场里去。毕竟,在一线限牌城市,纯电车型的需求是刚性的。如果M8纯电版能延续增程版的火爆,那就意味着鸿蒙智行开辟了第二条稳固的战线,不再是单兵作战。这不仅仅是增加一个车型那么简单,它关乎到品牌能否在高端纯电市场站稳脚跟,能不能和蔚来、极氪掰掰手腕。这事儿要是成了,鸿蒙智行的故事就好讲多了。
再说M7的改款。这更是重中之重,甚至比M8纯电版更具决定性意义。M7的陨落,不是因为它不好了,而是因为对手变得更强了,消费者的口味也更刁了。想让M7“重新支棱起来”,小打小闹的改款肯定不行。市场期待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比如,把智驾系统再往上提一提?把内饰质感再优化一下?或者干脆在价格上给出一个更有冲击力的方案?这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改得好,M7就能王者归来,重现辉煌;改得不好,那就是新瓶装旧酒,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彻底沦为品牌的历史。
所以,你看,鸿蒙智行现在面临的不是简单的销量波动问题,而是一场结构性的挑战。技术底子硬,这是他们的优势,华为的赋能让问界系列在智能化上有着天然的护城河。但如今的市场,早就不是单靠技术就能赢的时代了。营销、渠道、服务、品牌故事,甚至是老板的个人魅力,都成了影响销量的变量。市场越来越“卷”,卷到最后,就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工厂的调整只是个小插曲,真正的大考在后头。下半年,当M8纯电版和改款M7正式推向市场时,才是真正见真章的时刻。它们能不能像两个尖兵,一个负责向上突破,一个负责稳固阵地,共同撑起鸿蒙智行的增长曲线?这不仅是对产品经理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华为车BU团队战略定力的大考。毕竟,市场的牌桌上,机会窗口稍纵即逝,谁能更快地响应变化,谁才能笑到最后。
那么,鸿蒙智行下半年的这场翻盘仗,你看好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