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BBA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数据看得我心里有点复杂。奔驰从22年的73.7万辆,到23年小涨到76.5万辆,24年又跌回71.4万辆,今年前三季度只有41.8万辆。宝马和奥迪的趋势也类似,虽然数字看上去还算硬核,但整体感觉确实在下降。
我跟几个做4S店销售的朋友聊过,他们提供的样本有点有限,不过说法挺一致:豪车市场越变越难。别觉得降点价就是赢,宝马X系列那些销量的支撑其实要撑到几年,没人说得清——大家都在等新能源车型的后来者干掉它。
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某宝马4S店销售小刘跟我吐槽:客户看电动车看得多了,燃油宝马再怎么优惠,心都凉了。他的意思不是客人不喜欢燃油车,而是智能化和续航这两个字重构了游戏规则。价格战带来的短期数字好看,但长期看谁真技术硬还没说呢。
有点绕,但让我打个比方吧,车企的研发就像做一道工序复杂的糕点,中间原材料、烘焙技巧、装饰样式,全有讲究。BBA过去的优势是工艺技术和品牌溢价,而新兴自主品牌的智能化电池和生态连接就像糕点里添加了更能让消费者馋嘴的新配料。以前的BBA是传统烘焙,价格自然高;现在他们得跟会玩新花样的本地糕点师傅们掰掰手腕。
有趣的是,销量数据里看见个小细节:奥迪虽然股价和销量都有点退步,但它依然保有一批忠实粉丝群,像那些老车主会继续推荐自己品牌。可是新能源车友兴奋地说:你试试搞个智能车能飞多久,满嘴跑火车BBA不在话下,但咱们中国品牌真皮实!这话我觉得有点自嗨,不过的确也反映了市场的微妙变化。
顺便说一句,我之前说BBA的销量下降是消费降级结果,有点大概了。毕竟,豪车价格的确没少调,买不起不是唯一原因。更多是换代太慢,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东西不光是硬件,更多是体验和生态的重新洗牌。走街串巷,宝马还是宝马,但你见到的电动车后视镜里几乎都夹着国产品牌的LOGO,这说明啥?这说明消费者正在用钱包表达态度,情怀再怎么喊也比不过用户的理性选择。
这还让我想起修理工小张的话:燃油车现在上电路板的毛病比发动机多,简单点燃油车技术入门还得学机修,异世界啊。我问他新能源车不好修吗?他笑:新能源车怕是得进修大学才行。这就是一个圈层问题,专业人才和供应链的平衡没做好,车不是越做越好,反而越做越复杂。
再换个角度来看价格。BBA虽然高端,但价格战下来,X5那个级别甚至能降出20万人民币差价,买车的人能不能完全享受到这波利好?不确定,但我体感说,现实里4S店的优惠幅度并不是官方那么简单,二级市场保值率加价,也让买家考量很多。跑一跑油耗成本,纯电车虽然充电费便宜,但车辆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刚好赶上燃油BBA车——这就有点让人纠结。
其实我也在想,为什么国产高端品牌突然冒出来几个智能电动车,并且卖得火?不光是价格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针对年轻人的数字生活方式做了定制。和老一辈BBA车主讲这些没用,那是两代人的消费观念差异。你问我这会不会是炒作?没细想过,但从销量和客户反馈上看,这块蛋糕确实被分得越来越细了。
对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有人跟我说,年底大促的概率大,主要是BBA库存压力山大,新车型又不敢太快上,要给经销商一个消化周期。听起来靠谱,但说实话,作为刚接触新能源和智能系统的我,还是觉得那些传统燃油豪车的维修和保养体验挺复杂,有点嫌麻烦——以前老车换个机油简单,现在还得看软件升级,不明觉厉却又杯具。
我想抛个问题给你们:假设手里有30万预算,是会选一个降价后的燃油BBA,还是买一台智能国产电动车?这其中涉及到的,不只是用车成本,还有心理归属感和品牌认同,这到底是一个技术漩涡,还是消费圈层的必然变迁?我倒是挺想听听你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