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洁到大众再到长城和东风,多品牌独立标识不是换脸游戏,是用一眼就懂的信号抢占分化中的市场
超市冷柜前,酸奶一排接一排,伊利的“安慕希”“畅轻”“宫酪”“每益添”同时出现,名字各不相同,背后却是同一家企业
消费者不用研究配方,看名字和标识就能快速锁定口味与功能
本质上,标识是给消费者的路标
当需求从“就一款就行”变成“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价格带都要匹配”,企业如果只用一个脸面对所有人,定位就容易糊成一锅粥
当需求分化到价格带、场景、风格,单一LOGO很难承载全部期待
这件事,几十年前的跨国公司就悟到了
家电行业,海尔做高端不沿用老招牌,干脆把卡萨帝的意式字体和鎏金感摆在台面上,告诉谁在买、为什么值得贵
家电领域的卡萨帝,就是把艺术感这件事写在脸上
快消更直接,宝洁把“柔顺、去屑、营养”三种诉求拆给飘柔、海飞丝、潘婷,各自标识一看就明白
快消的宝洁,把去屑、柔顺、营养各自安放在不同的符号里
汽车就更不用说了,大众集团里,大众、奥迪、保时捷三种标识,分别对应家用、豪华、性能,进店抬头看标就能“对号入座”
汽车更明显,四环、盾徽、圆形字母标,各自对应一套生活想象
中国车企这几年把“独立标识+清晰赛道”玩得很明白
东风旗下,岚图主打高端新能源,猛士面向硬派越野,奕派锁定主流家用,标识各有风格,走进展厅不再在同一张“双飞燕”下面挨个找型号,效率高太多
更重要的是,独立标识并不等于分家
共享技术、独立标识,独立而不孤立
东风各品牌在电驱、平台、供应链上共享底层能力,彼此的区别集中在定位与体验上,这样既能让消费者看得懂,也能让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被浪费
长城的故事更能看懂这条路
早些年,多品牌扩张曾让资源被摊薄,销量不见起色,后来顺着消费升级和SUV热,长城把精力收拢在品类上
2011年聚焦哈弗,做10-15万元的主流SUV,2017年往上走推出WEY,2020年底坦克300一上线就火,硬派越野被精准唤醒
长城的坦克从WEY独立,不是任性,是看见硬派越野的旺盛需求
有媒体报道,2021年长城总销量较上一年增长17万辆,坦克板块贡献了约一半增量,坦克300月订单能过一万,坦克500预售一周订单就破四万,长城皮卡累计已卖出两百万,国内市场连续二十年第一
数据不是噱头,是消费者的脚投了票
2021年长城发布到2025年的战略,形成六大品牌矩阵,到今年仍保持稳健增长,说明这条线跑通了
这套方法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
于是,多品牌独立标识成了企业的快刀,先把人群分清,再把技术资源共享
行业里把它称为“大树型”品牌战略,先把主品类做成主干,再按分化出来的需求长出分支品牌,各分支有自己清晰的标识和定位,但根系相连,营养互通
里斯咨询把这套思路称作大树型战略,先长主干,再长分支
长城董事长魏建军也曾强调,企业的成功核心是“品类创新+定位理论”,多品牌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更明确地服务不同用户,前提是企业有规模、有资源、能支撑多条赛道的投入
当然,行业里也有争议
有人担心多品牌会分散资源,出现“每条线都不够强”的问题,这个担心不是空穴来风,早年一些车企在没理清定位、没做清人群画像的情况下仓促多品牌,确实走过弯路
多品牌不是随便多起几个名字,关键是分工与共享的边界要清楚
以现在的新能车竞争为例,头部车企在高端、家用、越野、智能化上都在加码新标识,目的是把技术差异与生活场景一口气说清楚,避免消费者在巨量信息里迷路
技术是底座,标识是路牌,渠道是高速,三者不冲突
把镜头拉回到日常生活,很多人走进4S店或电商页面,最先被标识抓住注意力,这是一种高效的沟通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一口气背出企业名字,而是一眼认出自己的那款
岚图的展翅感,猛士的盾牌感,坦克的硬派感,都在暗示这台车的主场在哪里,是周末露营,还是城市通勤,还是翻山越岭
换标不是作秀,是帮你更快做选择题
而当企业把不同人群的“选择题”拆得更清楚,市场占有率自然就会上去,资源也能被有序地分配到最有增长的地方
也别忽视快消的启示
旁氏、多芬、清扬这些日化品牌,颜色与线条就是它们的“语言”,不同肤质、不同性别、不同购买力,被不同标识温柔地区分开,但研发、供应链、渠道是统一的,这使得公司既能规模化,又能个性化
面向大众的稳定与面向少数的独特,并不是非此即彼
说到底,消费者并不讨厌“换新脸”,讨厌的是换了脸还说不清自己是谁
好策略的标准,不是声音更大,而是路更清
当企业用多品牌的独立标识,把价位、场景、风格讲得干净利落,同时在技术与供应链上守住一致性
这才是让人心里踏实的升级,既尊重时间,也尊重选择
下一次在货架或展厅抬头,看到熟悉却不相同的标识,不妨顺着这盏路灯走
它们在提醒,分化时代,选对自己,比选对企业,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