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里老刘说起他那辆南方125,总归有点骄傲——“哎,那车啊,油耗高是油耗高,可是跑活、拉货、送娃上学,都靠得住;肉糙骨头硬,坏了就蹬一脚,发动机也能喘两口气接着干。”每次说到化油器漏油,他就骂娘,说“是人都遇到过,轴承还行,连着用十年都能点着火,启动有点费脚罢了。”邻居戴师傅反正总捏着把劲儿笑:“你跟南方较啥劲,家有南方脚都踩瘸。”
晚上楼下车友群闲聊,海哥突然提起:“你们知不知道,厂里卖的南雅125比南方,马力还大一丢丢,机器标10.4千瓦,比那8.8千瓦听着就虎;就是贵着点,5200块一台,还没南方普及。”其实那会南方才卖四千八,可想而知为啥我们镇上流行这款。
想起南方125的启动,咱可不是抄新闻——老贾维修铺的招儿都流传开了:钥匙关上,干蹬个十几脚,碰上冬天,还得翻一倍,鞋底咣咣直响,等小区的狗开始叫,才敢拧钥匙一脚来火。哥几个调侃,没蹬烂两双鞋不算入行,闹药归闹药,这车上手了,真敢接活儿。
车的毛病哪有没听过的?大冷天起车,启动杆连着脚都哆嗦。化油器漏油,老是弄得裤子一腿油星子。镇边那养鱼老五说,出点活儿不怕累人,主要修起来不费麻烦。“老李头还拆过曲轴轴承,机油味渗出来没人管,发动机折腾着照样不死。”反倒是那会本田的跑摩的哥们也夸:“南方便宜啊,跟天虹90一比,八千多块哪买得起。”
冷门的事情还真不少。有人说买南方得自备灭火器——不是开玩笑,有年张大叔把摩托停粮库门口,化油器漏一地汽油,工友还以为起火呢。后来才知道那批车不少漏油,技巧都是修车铺胡师傅带出来的,火眼金睛专盯管路接口,临时缠根麻绳对付。
不得不提之前业余群传的毒招,95年张兵实验把酒精兑汽油开南方125,不按厂说的那样。酒精冲得排气管一股白烟,味足,有次过小巷头,邻居都出来问怎么回事。效果吧,动力没掉,但油耗巨高,传说里谁加了不说出来体面。
关于用车误区,有人说老南方“皮实光不坏”,其实只是不舍扔,毛病不少不修着开呗。记住那年大家没见过二冲程专用机油,乱加普通机油,动不动就拉瓦;半夜还得拆气缸。师傅们都啰嗦一句:“你这车要是耐心伺候,干十年没啥事。”
当年县电影院门前的摩的摊儿,清一色南方125,一排二十来辆横着,二十块钱一小时,年轻人都靠这个学的,翻车摔得也多。最早那一批摩的司机,北四乡下来的小龙总说:“我就是那个年代摔跤最多的,南方造,但没刹住也照样扑街。”
用南方125送话梅货的老莫提过件怪事,说有一年路遇暴雨冲沟,前轮踩塌了水泥板,居然车掉半截进水沟,发动机泡水,捞出来照样一脚点倒火接着跑。老莫还说了句:“轴承不怕水,就是电路湿了点,晾一宿再打。”这见鬼的事,群里还有证人。
南方125跟那时候的洪都、南雅对比?抬杠的多。洪都便宜点,结婚时大家拱着买,跑几年就歇菜了,机器没南方扎实。传闻南方的罩壳螺丝特烂,拧几回锈死了,拽下来全掉漆,骑急了用铁丝捆着补凑一天。
骑了十年,用途五花八门,拖货、摩的、拉水箱、接娃送货一把抓。快废了卖给收破烂的,三百块照样一脚点火。有人讲真事,说二手市场收来拆零件的师傅,憋足劲砸油箱,结果里头还有小半箱油。
最后顺嘴提一句,有些养车细节没多少人留心。例如正时链条响了,大多数人直接拿平头改锥顶一顶,好家伙,让链条撑两年不换其实特毁机器。南方的外壳标识也有版本对不上号的,购车合同就写着“南方”二字,老用户才听得懂是哪个批次。
反正,这些年见过的南方125,少说爬过淀山湖老开发区的土路,空旷没人敢飚上135码,一身消防衣、三只鱼箱,路边警察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后来再碰见当年学摩托的王哥,他说现在骑电瓶三轮去了,南方125的故事,喝酒吹牛时还不落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