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财经新闻和车圈论坛,关于国产新能源车企盈利状况的数据直接引爆评论区。有机构发布了新能源车企盈利报告,里面两个数据特别扎眼。国产新能源车企平均每卖一辆车存在亏损现象,个别企业单车亏损达到十几万块。而在海外市场,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达到11.7,虽然相比国内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还有差距,但这个增速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评论区瞬间分成了两派。一派喊"这还怎么玩,再亏下去厂子都得黄"。另一派怼回去"别急,国产车肯定有后手"。这争论背后隐藏着一个真实问题:卖一辆亏十几万,海外才占不到12,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到底藏在哪儿了?
咱们先聊聊这个"亏12万"是怎么算出来的,这笔账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只要拆开了看,事儿就明白了。
第一部分 卖一辆亏12万?这赔本买卖到底咋算出来的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销量1122.8万辆,同比增长很快。看起来销量疯涨,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吧,比亚迪今年不是赚翻了吗?"结果看财报才发现,比亚迪虽然整体还在盈利,但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反而下降了7.55。新势力们更惨,蔚来、小鹏这些曾经的明星企业,虽然交付量在增加,但亏损仍在继续。
这就是现在国产新能源的真实写照。销量在创历史新高,但赚钱变得越来越难。有某个头部机构统计了国内12家主流新能源车企的前三季度数据,总销量超过800万辆,但合计净利润竟然是负数。摊下来平均每辆车的亏损就达到了十几万块钱。这个数据看起来夸张,但其实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现象:车企把全部精力投在了扩大销量上,利润被压得死死的。
那这十几万的亏损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拆开来看,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研发烧钱像无底洞。2025年国产新能源还在拼命卷"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自动驾驶芯片",这些技术哪个不是需要砸大钱的。拿蔚来来说,今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300亿块钱。小鹏光是自研的"图灵芯片"就砸了80亿。理想、比亚迪这些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也都没少花。这些研发费用一旦投进去,就得平摊到每一辆车的成本上。结果就是,这些钱最后都转化成了每辆车的单车亏损。
第二个原因是供应链成本仍然存在压力。国内虽然能自主生产锂矿、电机,但在一些关键零件上,成本控制得还不够理想。比如高端车规级芯片,国产虽然能造,但产量和成本还没完全对标国际水平。这导致一些高端电动车的BOM成本仍然比较高。
最狠的第三个原因是价格战打得血流成河。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均价已经从2020年的18万跌到了12万左右,部分A0级小车甚至跌破8万块。原材料价格虽然也跌了,但车企为了抢市场,宁可不赚钱也要冲销量。你降5000我就降1万,最后谁都赚不到钱。
有意思的是,当时不少人吐槽"这不就是赔本赚吆喝吗,再亏下去厂子得倒闭"。但奇葩的地方在于,车企们嘴上喊亏,手里却还在疯狂扩产。比亚迪在西安、合肥等地的工厂不断新增产线。蔚来的合肥基地二期也投产了。小鹏、理想也都在扩张产能。
这看起来完全是矛盾操作,一边说亏钱一边还要拼命扩产。但这正是现在国产新能源的真实逻辑。短期亏损不可怕,可怕的是市场份额被夺走。只要你停止扩产,对手就会趁机抢你的市场。所以车企们其实是在押赌注,赌的是技术和成本最终能降下来,赌的是规模起来之后利润自然就有了。
换个角度看,这个"亏12万"其实反映了国产新能源还在"投资期"。短期看起来是亏钱,但长期看,这些研发投入、产能扩张,都是为了未来的竞争力在打基础。
第二部分 技术卷王和供应链备胎国产新能源偷偷攒了哪些牌
既然卖一辆亏十几万,那国产车企为什么还敢这么干,他们是真的不怕亏穿底吗?其实啊,人家早就在"暗戳戳"攒大招了。2025年最狠的不是销量,而是技术储备和供应链自主率。这才是国产新能源真正的底气所在。
先说技术这一块,2025年国产新能源已经从"跟跑"变成了"硬刚"全球巨头。
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在2025年8月官宣了凝聚态和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瓦时每公斤。这是什么概念呢?同样的体积,续航能多跑一半。充电速度也快得吓人,只需要15分钟就能充到80。这个产品已经开始在蔚来ET9上小批量供货了。这意味着传统的锂电池时代正在被打破,国产企业掌握着这个新赛道的主动权。
智驾系统这块,华为ADS系统的进度堪称恐怖。ADS3.0早就实现了无图城市NOA,不需要高精地图,仅靠车上的传感器和AI算法,就能在陌生城市自动变道、识别障碍、自主规划路线。现在华为又发布了ADS4.0,支持高速L3级自动驾驶,这是真正的自动驾驶,不再是"辅助"而是"自动"。小鹏的XNGP也不甘示弱,在识别宠物、外卖小哥这种复杂场景上已经领先特斯拉了。
电机效率上,比亚迪的"八合一电驱"系统把电机、电控、减速器等8个部件整合成了一个。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重量轻了20,效率却提到了93,比传统燃油发动机的效率高出一倍还多。这种集成度,国外品牌现在还做不到。
再看供应链这一块,以前确实有人说"国产车缺芯片、缺高端材料",这个话曾经是对的。但到了2025年,情况已经大变样了。
芯片这块,地平线的"征程6"车规级芯片算力达到560TOPS,已经追平了英伟达最高端的产品。良品率做到了99.9,这意味着稳定性也有保障。这个芯片已经装在理想、小鹏、比亚迪等多款车型上了。地平线还发布了征程6P,算力甚至能到1000TOPS。
锂资源这块,国内的盐湖提锂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了。国内锂盐生产能力占全球超过70。虽然仍需要进口一部分,但国内的自主能力已经大幅提升,成本也比进口便宜。这意味着国产车企在电池成本上有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稀土这一块,国内控制着全球70的稀土开采和加工。电机用的钕铁硼磁铁,国产成本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这是极其硬核的竞争力,因为稀土是不可替代的,没有谁能绕过中国。
这些技术和供应链的优势加在一起,形成了国产新能源真正的护城河。外媒以前酸溜溜地说"中国新能源车就是靠补贴堆出来的"。现在被国内工程师怼了回去"我们补贴早退坡了,现在靠的就是真技术"。这个怼得特别硬气,因为确实是事实。
第三部分 海外11.7%算啥国产新能源的出海野心藏着更大棋局
现在问题又来了,既然技术和供应链都这么强,为什么海外份额才占11.7?这是不想出去,还是出去了被打击了?其实啊,这11.7恰恰说明国产新能源在"讲究策略"。
先看看这个数字的增长轨迹就明白了。2022年中国品牌新能源车海外份额是4.7。2023年涨到了7.9。2024年是9.5。到了2025年的3月份达到了11.7。这增长曲线就是一条典型的加速上升线。说明国产车企的出海策略正在见效,市场反应也越来越好。
现在的海外市场是什么情况呢?欧洲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在继续退坡,德国从最高9000欧元降到了3000欧元,直接砍了2/3。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的关税,相当于一辆30万的车,光关税就要30万,这谁受得了。看起来市场门槛很高,但国产车企没有选择硬刚欧美市场,反而换了一条路。
东南亚这边,比亚迪在泰国的整车基地已经投产了。2024年7月正式启动,年产能15万辆。这是比亚迪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专门生产右舵车适应当地市场。东南亚销量在2025年继续暴增。不仅泰国,印尼工厂也在筹建中,预计2025年底前开业,产能也是15万辆。
中东北非市场,蔚来走了一条特殊的路。2025年2月26日,蔚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正式开设了中东地区的首个换电站。为什么要在中东做换电而不是充电呢?因为中东地区加油站分布本来就稀疏,充电这种模式需要基础设施配套。但换电就不同了,换电站可以集中建设,用户体验也更好。蔚来的高端车型ET7在中东市场的表现火爆,销量甚至比国内还好。
南美市场,长城汽车的坦克300新能源版在巴西开启了预售,计划2025年上市。坦克300是个什么产品呢?它是一款插电混动越野SUV,既能纯电低速爬坡,又能混动跑长途。这种多场景的适应能力,对于地广人稀的南美市场来说就是天生优势。当地媒体都喊"这比福特Bronco还猛"。
更关键的是,国产车企学聪明了。不再搞"低价倾销"的套路,而是用"技术溢价"来打市场。比如蔚来的换电模式、小鹏的AI智驾、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这些都是国外品牌没有或者不擅长的优势。这才是能打的竞争力。到了2025年,国际汽车媒体的评价已经完全反转了。不再说中国新能源车是"廉价替代品",而是开始承认"中国新能源车是技术标杆"。
这就是国产新能源的真实出海逻辑。不是硬刚欧美,而是先拿下更容易的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市场。在这些市场站稳脚跟,积累品牌口碑,等技术名声彻底打出来了,再杀回欧美市场。这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也是最符合现阶段国产车企实力的策略。
第四部分 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这些数据和财务信息一出来,网友们的评论区直接成了"辩论大赛"。挑几个最火的问题来聊聊。
有人问"卖一辆亏12万,再亏几年厂子不得倒闭?"这个问题问得很现实。答案是别急,车企亏的是"短期账",算的是"长期命"。历史上有个很好的参照。20年前智能手机刚出现的时候,苹果和三星早期也在赔钱。但他们咬牙坚持投入,等技术成熟、市场份额稳了以后,利润自然就来了。
国产新能源现在亏的钱,大部分砸在研发和产能上。拿蔚来和小鹏的研发投入来说,年年都是百亿级别的。这些钱投进去,短期看不到回报,但一旦高端技术(比如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真正普及了,单车利润能翻几倍。那时候的利润模型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现在的亏损,其实是在为未来的暴利做准备。
还有人问"海外11.7还是很少,是不是被外国品牌欺负了?"这个理解其实有点片面。2025年国外新能源车行业也不是"铁板一块"。欧洲品牌的电动化转型挺慢的,大众的电动ID系列,续航和技术水平还不如国产的A级车。美国品牌更惨,除了特斯拉基本没有竞争力。日本品牌还在死守燃油车和混动。
所以国产车现在不硬刚欧美市场,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有更合理的策略。先拿下东南亚、中东、南美这些市场,这些地方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更高,对技术的接纳度也更强。在这些市场积累经验、打响品牌,然后再杀回欧美。而且从数据看,这个策略确实在见效。海外份额从4.7涨到11.7,这增长速度就说明问题了。
最后还有人问"普通消费者该等国产车翻身,还是现在就买?"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如果你看重性价比,现在买国产新能源完全没问题。2025年的车配置比2020年高了好几个档次。L2级辅助驾驶、500公里以上续航、高端芯片车机,这些配置在今年已经成为了标配。价格反而还便宜。
要是等到"完全不亏钱"的时候再买,那就得再等好几年。等的过程中,新技术会迭代好几轮,到时候你可能错过了最好的体验。而且,现在的国产电动车技术水平已经全球领先了,质量也有保障,没必要非得等到企业完全盈利。
结语 国产新能源的底气藏在不着急的长远布局里
从2025年最新的数据看,国产新能源虽然单车盈利仍有挑战,但整个产业的底气其实非常足。技术储备全球领先,供应链自主率超过70,海外市场份额的增长动能强劲,这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11月刚好是个很好的观察窗口。此时此刻,比亚迪10月销量破44万辆,创下年内新高。蔚来10月交付超4万台,同比增长接近93。小鹏汽车10月交付超4.2万台,同比增长76。这些数字不是虚构的,都是真实的交付数据。销量还在创历史新高,这本身就说明市场对国产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有多高。
有意思的是,当初那些唱衰国产新能源的声音已经慢慢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分析认为,国产新能源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短期的亏损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建立了完整的供应链,谁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按这个标准看,国产新能源在全球已经遥遥领先了。
再看看国产车企的长期规划,从比亚迪在全球建厂,到蔚来在中东开换电站,再到小鹏在新技术上的持续投入,这些都不是短期行为。都是在为5到10年后的全球竞争做准备。等到那个时候,固态电池成为主流,自动驾驶技术普及,高端芯片完全自主,那时候国产新能源的竞争力会有多强,现在谁都想象不了。
有句网友的评论说得特别好"现在亏点钱算啥,等咱把高端技术变成白菜价,全世界都得找中国买车"。这话听起来狂,但其实是有底气的。因为这个方向已经在进行中了。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地平线的芯片、华为的自驾系统,这些都不是纸面上的承诺,都是实实在在在路上跑的产品。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国产新能源要凉凉",你就把现在的数据甩过去。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1122.8万辆,海外份额11.7,技术指标全球领先,供应链自主率超70。这些数字组合在一起,讲述的就是一个国产新能源正在崛起的故事。短期阵痛不可怕,长远布局才是真赢家。这是现在国产新能源最真实的写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