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科技进步了,生活就能自动变得轻松愉快?最近汽车圈的“超级增程450km”横空出世,宣传语摆出了“终结续航焦虑”的架势。听上去很伟大,仿佛明天开上公路,油耗、充电、灌水全给你一锅端了。但凡还是要买车的普通人,谁没在“续航”二字上焦虑过呢?别说远行了,光是插座被占,慢充变龟速,都足够让你拿着油枪回忆起童年。厂商心知肚明,所以混动增程车才大行其道,个个争当“治愈焦虑”的良药。
先看一组现实:多数人买增程混动车,并不是因为多么热爱技术创新,而是因为“里程焦虑”四个字像幽灵盘旋心头。油便宜的时候怕油价涨,电便宜了又怕没电。可真到了用车时,很多人发现,哪怕自己的纯电续航只有100km,依旧义无反顾地当作纯电车来开,主要原因只有一个——便宜。粗略算一笔账,一辆1.5升排量油车,每公里成本在0.5元到0.8元之间。换成电,每公里管你天南海北,基本能压到0.1元。你让大街小巷的滴滴司机作何选择?当然是用电开到天荒地老,油箱那点浪漫留给没充上电的夜晚吧。
有人要问了:既然100km都能凑合,450km到底是噱头还是革命?这里必须先理一下思路。先不说车企宣称什么“三大核心突破”,我们先看市场真相。近年来市面上热销的增程车,纯电续航实打实都在200km起步。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日常通勤需求大致都能覆盖,市内代步不在话下。城里人啥都不缺,唯一怕的就是“上班迟到”。有了200km的理论续航,每晚随手一插,第二天蹦跶一整天完全没问题。所以,小电池小增程混动车,还能卖得出去。
但事情总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厂商手里有点“增程”技术,就琢磨着往大里做。于是超级大电池出场了,吹得牛皮震天响,实际却把老百姓继续往“电池焦虑”这口锅里按。别说450km,有个200km其实日常就足够了,毕竟谁一天到晚横跨三省份?大部分混动车车主,一年内七八成里程都在城区遛弯。偶尔远行,还真用得上油,油电双修本来就是混动车最大卖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200km到450km纯电续航提升了,还附赠超级增程,消费者为何不买账?答案其实明摆着:定价。100km到200km的飞跃,实打实是产品格局的跃迁。但200km到450km,看上去很美,本质上却是“用钱堆里程”。搞得像智能手机堆摄像头像素一样,从一千万到两千万,视觉冲击拉满,照片还不是美颜为主。增程车大电池上身,意味着成本也呼啦啦上涨,最终反映在指导价里,扑面而来的不是科技感,而是不买单的冷漠。
车企当然不服气。宣传口号反复强调“终于解决增程焦虑三大核心痛点”——至于什么痛点?一是夏天开空调不掉电,二是全家出行不愁弱鸡里程,三是高速省油不拖后腿。如果真这么玄妙,牛市该早就来了,投资人乐得合不拢嘴。可惜大部分增程车主,说到底最关心的是:这个鸡肋的电池,装大点是不是加价?纯电力跑远点是不是不心疼电池钱?抛开天花乱坠的功能,真正的门槛从来都是价格。你要环保,我要实惠,大家心知肚明,嘴上都叫“智能出行”,实际都在精打细算。
那么,450km的增程续航究竟香不香?如果价格堪比200km产品,何乐不为?估计能杀出血路;但但凡价格狠上去,消费者第一个转身。反倒祈祷油电切换别太拖沓,长途短途都能安心,才是绝大多数人买车的“最大公约数”。至于那些大电池,键盘侠和车评人能争论一年半载,实物落地之后,真用得上的永远是城市里的小确幸。
有人说,技术进步要满足人性需求,这点没毛病。但忘了一个前提:人性最大的需求,是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多的安心。450km的华丽参数和续航奇迹,往往敌不过一张“经济实用、价格美丽”的购车小票。如果说一辆车能让你既无油价之忧,也无电量之愁,关键其实一直不在发明新技术,而在于不让钱包和焦虑一起干瘪。你觉得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