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E级卖得不错,关键也不在动力。你细想,2.0T的发动机,放在二十多万起步的中型轿车里算啥牛掰?加速比竞品差点,提速感也没那么狠。可为什么它还是卖得好?我觉得,主要是看得见。
我这边有个朋友,买了辆新款E级,跟我吐槽:动力确实一般,但大灯亮瞎人,开辉煌得很。他说的不是夸张,他老婆想吓唬小区后院的猫都用那流星雨般的LED大灯,结果猫都没反应,只能晃晃脑袋。这样的细节,我理解,设计师花了不少心思。大灯不止亮,光束还分布均匀,也避免了刺眼,这对晚上开车的安全感提升,真比数据更直观。
谈到这大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套叫流星雨的多光束LED系统,给人感觉像星空投射在路面。其实原理就跟生活中用手电筒找钥匙差不多,只是这个手电筒能用电脑精准控制20多颗LED灯珠分区照明,照明更细腻,还能动态调节。单就这个技术投入,至少在同价位里别人罕见,想做出来供应链和软件调试成本相当高。厂家肯定为此掏了不少钱。但问题是,这能带来多少转化率呢?我猜,百分之十左右的差价提升有机械支撑,车主买单,说明好用。
另一个抢眼点是那块超大中控屏。看图上宣传图那架势,差点以为我走进了数码体验馆。朋友刚提车时,还滑稽地对我说:坐里头,感觉自己像换了个小型飞船。这屏幕不光大,显示清晰,而且操作反应灵敏,地图导航、语音助手、娱乐系统一应俱全,相比宝马3系同价位的屏幕,就差了不是一星半点。这块屏幕不只是炫酷,实操体验趋近于车联网标杆,对年轻用户特别有吸引力。
对比一下同级别的凯美瑞,虽然动力参数相近,空间也相差无几,但中控屏少说小一圈,交互相对老旧。拿这两个车开半小时,明显感受驾驶乐趣的取胜点是不一样的。凯美瑞更偏向传统稳,奔驰E级则借着看得见这几个字,上了一个档次。对这点,销售说过:买它的,大多是爱面子的,车得开得舒服还得看着过瘾。我之前还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绝对,后来仔细想想,确实这么回事。
奔驰这套系统背后供应链也是个大活儿。灯光模块本身不是单一件,而是集成了照明芯片、电控单元和散热系统一块,要保证高效能和持久亮度,得反复测试。国产某品牌的灯组技术也在进步,但距离这套流星雨灯还有差距,成本最低也需要5万元以上的硬件投入,再加上研发团队的调试和软件算法优化,不少厂家是只能羡慕。这就好比你家做饭时买顶级刀具,你省不下来买菜的钱,这成本是沉没的——一旦投入,要持续维护才行。
我得自我更正一下,上面的买它的多是爱面子的说法,挺片面。刚看数据时,我没考虑到还有不少主力客户是注重用户体验和细节的人。他们可能不怎么加速飙车,但是对车内的细节很敏感。比如那天,我在4S店后台听修理工闲聊,他说:这流星雨灯弄坏了,换个原厂组件至少上万,对于车主来说是个心疼点,修得越多心里越紧。这让我想起买车不是光图便宜,后续养护心情也需要宽慰。
顺便跑题了,大家注意过没,奔驰这块中控屏的盐框设计也挺接地气,颜色不刺眼,环保感明显。其实不少品牌是靠大面积亮面塑料来吸引眼球,但时间一长指纹油污让人崩溃。不知道奔驰用了啥材料,既防指纹又耐刮擦,实际用起来爽差别挺大。
费用方面,简单算了下,2.0T奔驰E级的百公里油耗官方8.0左右,市区实际想要控制在9个油内比较困难,我朋友平时上下班通勤混合路段大约9.3。这油耗看上去一般,但跟同级动力同容量品牌差别不大,毕竟车重和动力平衡都差不多。保养成本也是那么回事,一年去4S店三次保养,费用差不多4000元上下,算下来也没贵特别多,按它这些配置和体验值还是合理。
中间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奔驰不会在中国市场把动力提升做得更激进一点,比如推出2.5T或者3.0T的版本?按理说那个配置更能满足国内某部分想要爆发的人群。没细想过,猜测可能是供应链和排放法规限制的双重制约,再加上市场整体趋势向电动化转型,厂里更倾向优化现有动力而不是搞大排量。当然如果真这样搞,拿来跟华晨宝马竞争也能有新看点。
回头来看,奔驰E级卖得好,开头说的看得见也不只是灯和屏幕那个层面。它像一面镜子,映出车主对品质和细节的要求。我在想,车企以后是不是得多花心思在看见上,而不单纯追求零百几秒。毕竟,很多买车的人开车回家,方向盘上那抹流星雨灯光,可能比加速快多少更能让他们心里暖和。
谁能告诉我,开着有这套流星雨大灯和超大屏的奔驰,越夜越亮,最后装个什么车载香水最配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