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销量造假这事儿,真不是新鲜玩意儿了,但没想到2025年第一季度一开场,就这么闹心。一家新势力子品牌销量被爆大规模注水,还影响到交付,用户大面积退订,这操作让人看着就扎心。身边一个老同事,之前在那边做销售,拍我微信说:9999单?瞎扯,都是虚的,年底KPI太紧,不刷点数据都没戏升职。我当时笑笑没往深了想,结果越挖越深,水深得让人头大。
大定数好看,实际交不了车。这事儿有点像红包大战——销售为了抢红包,拼命刷单,只不过这里红包是升职加薪、明年保底工资。没错,只要你花7000元工资,能凑出至少5个预定,这不是造假是什么?更离谱的是品牌中层自己也带头吹单,喊亲戚朋友多交钱制造卖爆了的假象,还得躲着高层吹,以为这样能摸个官,走条捷径。数据说好了,实际只有一半货,仓库的车开满了四五层楼,连拼装线都傻眼了。低层销售见风使舵,高层装傻,结果就是教科书般的造假链条,像多米诺骨牌一推就倒。
其实前文说得有点大了——毕竟不全是销售恶意造假,有些还是做指标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毕竟新能源市场火爆,厂家那压力山大,底层员工不敢真敢怼,也就干脆画数字缓口气。你说这玩意和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差不多哈。生产线就像流水线泡面,每一碗面原料必备且定量,一旦某个环节数据不对头,整个泡面味道都跑偏了。厂里朝令夕改,原材料呆滞堆积,那就是钱烧水坑了。品牌重新调整了提成方案,不再以大定作为晋升依据,好歹给了点儿缓冲,但这种局势,说难管无比难,说易管又见得少。
有人说买新能源车,安全和质量还能信吗?特别是电池,供应链里偷工减料的案例其实不少。去年一个熟人张先生,买了极狐的车,说是3月出厂,结果4S店一查,搭载电池生产日期竟然是2022年9月的,—你说这算不算坑?续航宣传是688公里,实际开个几天耗光电量也就200多公里,客服嘴上说电池三电终身质保,但这质保听上去就像养老院里一张保健承诺书,谁信啊?所以说这些老旧电池,技术更新迭代换了快三年,安全性能谁能保证?火灾、爆炸隐患可不是吓唬人的。前几天阿维塔06停车场自燃,烧出五辆油车跟着遭殃,这个新闻让我心里直接凉了几度。
说到续航作假,这块真得吐槽几句。官方标称的续航数字,近似理想状态测出来的,室内测试、满电、0风速,换成实操,一减半都算幸运了。有人猜测(没细想过)这些电池的生产质控标准是不是刻意放松了,想快出货赚快钱?国家也在加紧修订电池安全国标,2026年7月开始,电池热失控状态下不得着火爆炸的时间要延长到2小时,除了之前的5分钟,长得离谱。但你想想,市场上现在卖的很多车,根本没达到这标准。监管部门想管也管不明白,毕竟现实门槛太高,车企那帮人也没那么乖。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2015年骗补的那些企业,国家财政部都公开点名了5家,涉及车辆76374辆,骗补金额高达92.7亿。那时候新能源补贴像是给了一锅鲜汤,各厂家争着喝,结果喝多了胃疼也没人管。现在看着历史重新卷土重来,车企甚至搞了所谓的左手倒右手,卖车给二手车公司或网约车公司,转手赚钱,实际车辆积压,用户买的可能都是吊死库存。你说这市场还能裂变?还有那0公里二手车事件,纯属断臂求生,客户贷款没下来,车主丢车场,车商批量倒卖,价格便宜几万,看起来很划算,但这质量和售后,你敢买么?
咱们再从运营成本算笔粗糙账。每辆新能源车电池配套和原料成本至少占到30%-40%,销量虚高导致采购料多,生产线空转,亏损多多,真实资金跟不上。这钱是白扔了,工厂和供应商双输。也难怪,有朋友修理厂的师傅说:现在车多,但亮点少,质量问题反而多,售后压力大,修车挣钱多了。这话听着让人感觉新能源车表面风光,其实掩盖太多隐患。
这件事不只是中国的问题,我听国外有些进口新能源车数据也有猫腻,毕竟那边监管更严点,但靠互联网信息和进口车数据比对看到的也有差异。你们觉得,外国车企是不是也会用类似数据造假手段,来制造销量泡沫?毕竟大家都是商业竞争大军,这么赚快钱的套路甭管在哪儿人味都差不多。可这真得谁敢坐实了,抄家查封,判死刑才有效,才能让这些所谓的黑车企靠边站。否则永远都是闹剧一场。
新能源车和传统油车的竞争,被我一个朋友说得很形象:补贴像是给新能源画了色彩,但咱油车是吃真材实料的饭。取消补贴、对待油车和新能源同等税负才是一场真正的洗牌。比如现在你买个新能源,号称三电终身质保,但真到电池问题爆发,质保到底能不能让你安心?毕竟厂家的救火速度远远赶不上爆发速度。
消费者买入新能源车,首先得搞明白自己的买单内容是不是真实、是质量保障还是一张空头支票。厂家吹牛、一线员工刷单、政策补贴成线索,这中间到底谁负责,谁背锅?这件事里的每个环节都扯着利益网,消费者掏腰包买车时,又有多少安全感?你觉得同样价位的传统车和新能源,相比哪边的实操体验更靠谱呢?
最后提个问题,你们买车时,会不会要求厂家出具更透明的生产和检测数据?甚至愿意为真实数据买单,多花点钱换个放心?毕竟买车不是买,谁想着买个泡沫回家藏着掖着呢?新能源市场越红火,咱们越该警惕这背后的泡沫与假象游戏,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