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年20款车?奕派的“未来之翼”能飞多高?

当车企高管们在发布会上喊出“2028年20款车”时,台下的记者们早已学会了心照不宣——毕竟这年头,“战略规划”比PPT还廉价,“未来之翼”飞着飞着就可能变成“断翅的鸽子”。但今天奕派科技这场“未来之翼”发布会,却让不少老司机掏出了放大镜:固态电池2026年上车、华为联手造高端SUV、两年合并两个品牌还要每年塞2款新车……这哪是“画饼”?这分明是要在新能源赛道上直接“摊煎饼”——摊得越大,翻得越快,就越容易糊底。

2028年20款车?奕派的“未来之翼”能飞多高?-有驾
2028年20款车?奕派的“未来之翼”能飞多高?-有驾

一、“技术之翼”:固态电池救命,还是续命?

奕派科技总经理汪俊君一拍桌子:“2026年,东风固态电池上车,续航超1000公里!”这句话要是放在2019年,台下记者能把笔都拍断;但在2025年,大家只想默默翻开手机看看日历——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试验车刚撞了防火墙,比亚迪的半固态电池还在“冬季续航打五折”,奕派凭什么突然“开挂”?

要知道,固态电池这东西,行业里早有“三年上车,五年量产”的魔咒。2021年蔚来喊“2024年固态电池量产”,2023年改口“2025年半固态”;广汽2022年说“2025年全固态”,如今偷偷换成“混合固液”。不是车企爱跳票,实在是固态电池像个“娇小姐”:电解质稳定性、界面阻抗、低温性能、成本控制……每一个坎都能让工程师掉头发。奕派现在喊“2026年上车”,是真掌握了核心科技,还是把“实验室数据”当成了“量产承诺书”?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有实体、可携带的车载智能体”。翻译成人话:大概是个能从车里拿出来的“大号智能音箱”?这思路倒是清奇——别人家的车机还在卷语音助手,奕派直接让智能体“离家出走”。但问题来了:你家智能体是带电池还是插电?带出去能当充电宝用吗?万一丢了,车机是不是就成了“哑巴”?与其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实体”,不如先把语音助手的识别准确率从98%提到100%——毕竟现在还有司机因为说“打开空调”被车机理解成“打开天窗”而骂娘。

二、“品牌之翼”:合并是抱团取暖,还是乱点鸳鸯谱?

原东风纳米和东风奕派合并,听起来像“强强联合”,但细想全是槽点。东风纳米是干啥的?主打10万元以下代步车,用户画像大概是“宝妈买菜接娃”;东风奕派呢?定位“主流科技”,要和比亚迪、小鹏抢用户,主打20万级别市场。这俩合并,就像把五菱宏光和凯迪拉克塞进一个4S店——宝妈进去问“有没有3万的代步车”,销售指着旁边20万的SUV说“姐,加钱上智能驾驶呗”?

更迷的是和华为的合作。“联合打造智能精品系列,首款高端智能全尺SUV2026年上市”——这句话翻译过来:大概率又是“华为智选模式”。华为出智能座舱和ADS,车企出底盘和工厂,卖了车利润分成。问界就是这么干的,销量确实火了,但车企赚没赚钱?赛力斯财报里的“净亏损”早就说明一切。奕派现在一头扎进去,是想借华为的“流量东风”,还是甘心当华为的“代工厂”?要知道,高端市场可不是光靠“华为Inside”就能躺赢,看看阿维塔,背靠华为和宁德时代,销量还不是被理想、蔚来按在地上摩擦?

三、“产品之翼”:20款车是雄心,还是心虚?

“2028年在售车型达20款”——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唬人,但拆开一算全是漏洞。东风奕派品牌“每年至少2款全新车型,2028年10款”;东风风神“未来2年在售车型10款”。平均下来,奕派每年要推出2-3款新车,风神更夸张,几乎半年一款。这速度,比某些车企改款还快,是研发团队24小时连轴转,还是把“换壳车”也算作“全新车型”?

新能源车最忌讳“多子多福”。看看现在的新势力,蔚来靠“老三样”(ES、EC、ET系列)打天下,理想靠着“L系列”一款车月销过万,小鹏砍掉G3i、P5后,销量反而回暖。相反,那些车型多的品牌,比如哪吒、零跑,每个月销量能过千的车型不超过2款,剩下的全是“陪跑炮灰”。奕派现在盲目扩产,很可能陷入“研发跟不上、品控抓不住、用户记不住”的死循环——消费者买车时,面对10款长得差不多的奕派车,只会问:“你们家到底哪款是主力?”

更要命的是资源分配。20款车意味着20条生产线、20套供应链、20个营销团队,东风哪来这么多钱?2024年东风集团净利润同比下滑30%,靠变卖资产才勉强维持。现在把钱撒胡椒面似的投到20款车上,最后很可能哪款车都没做好——就像厨师同时炒20个菜,最后端出来的全是“夹生饭”。

四、“海外之翼”:30款车+2000家店,是出海,还是出洋相?

“2027年海外车型超30款,全球网点超2000家”——这目标,比国内20款车还离谱。要知道,比亚迪2023年海外销量超24万辆,车型也就10款左右;奇瑞在海外混了20年,网点才刚过1000家。奕派凭什么3年时间就想弯道超车?

海外市场可不是“国内滞销,海外倾销”那么简单。欧洲搞“反补贴调查”,印度要求“本地含量50%”,东南亚左舵右舵车并存,每个市场的法规、用户习惯都不一样。奕派现在要把30款车塞进这些市场,是针对每个市场做本土化研发,还是把国内卖不动的库存车换个标就运出去?如果是后者,那不是“出海”,是“出洋相”——当年某车企把国内库存电动车拉到欧洲,结果因为不符合当地碰撞标准,最后只能当二手车贱卖,血亏几个亿。

再说网点。2000家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在全球每个国家平均开50家店(按40个国家算)。这些店是4S店还是展厅?建店成本谁出?售后怎么办?如果只是在东南亚某个小镇租个门面,摆两台车就叫“网点”,那还不如直接在亚马逊上开店卖车——至少不用交房租。

五、中国车企,别再靠“战略发布会”续命了

奕派的“未来之翼”,本质上是中国车企集体焦虑的缩影。新能源赛道卷到今天,大家都知道“不进则退”,但很少有人想明白“怎么进”。于是乎,“战略发布会”成了救命稻草:今天喊“2025年全系电动化”,明天喊“2030年销量全球第一”,PPT越做越花哨,数据越喊越夸张,唯独忘了问自己: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

真正的“未来之翼”,从来不是靠发布会吹出来的。特斯拉没靠“固态电池上车”的口号,而是靠4680电池量产和超级工厂降本;理想没靠“每年3款新车”,而是靠把“奶爸车”一个细分市场做到极致;华为问界能火,也不是因为“车型多”,而是把智能座舱和ADS做到了用户心坎里。

奕派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急着画“20款车”的大饼,而是先把一款车做到“爆款”。比如那个和华为合作的高端SUV,能不能先把续航、智驾、价格这三个核心要素打磨好?固态电池能不能先放出实验室数据,而不是喊“2026年上车”的口号?品牌合并能不能先解决渠道冲突,而不是简单把两个Logo贴在一起?

结语

当汪俊君在发布会上说“未来之翼将带领奕派飞向全球”时,台下响起了礼貌的掌声。但我猜,不少人心里在想:这翅膀到底是“天使之翼”,还是“扑棱蛾子翅膀”?2028年还有3年,足够让一个PPT战略落地,也足够让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灰飞烟灭。中国汽车品牌从来不缺“画饼”的勇气,缺的是“烙饼”的耐心——毕竟,用户要的不是“20款车的菜单”,而是“一款能开10年的好车”。

奕派的“未来之翼”能不能飞起来,2026年的固态电池、华为SUV、首款爆款车,这三个“转向灯”最关键。到时候如果飞不起来,记得别怪“风太大”,先看看翅膀上的羽毛,是不是早就被“20款车”的重量压掉了。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