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订单即喜报,零跑表现太稳了,靠每次公布订单传递信心,成为行业中最具持续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周订单即喜报,零跑表现太稳了。

说实话,别人公布订单,像是个例行公事。你知道的,行业里,冲业绩的压力大,才会每次都强调突破千万,或是日破万。但零跑不同,它把每次订单公布变成了喜报——感觉像是在提醒自己,嘿,我们还真有人买,挺稳定的。上周,零跑的订单数飙到1.2万,虽然这种数字对某些大车企来说算是点滴,但放在新势力车企里,这已经算是逆市突围了。

周订单即喜报,零跑表现太稳了,靠每次公布订单传递信心,成为行业中最具持续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有驾

这事我琢磨了一阵。你看,零跑的品牌走势挺明确了,底子扎实。关键是,它不是靠你有市场我就跟风,而是在每一款在售车上持续升级,打造一种全域自研的氛围——可以理解成,从零开始,有点像自己开厨房,不用别人配料包。它的C11这款车,已经卖了4年,可是一直稳得噌噌响,不管是销量还是口碑,都能和特斯拉Model Y比个高低。尤其是今年10月,C11交付超过1.1万台,累计卖到29万,这数据说句不好听的,能做到四年不掉线的SUV,也就这几家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零跑这个例子挺有意思。很多人会说,像特斯拉,只要你追得上续航、操控,就基本没得比了。但我觉得,零跑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关键还是它在核心科技上的自研投入和供应链调度。指不定我猜错了,但你和主流合资品牌比,它的供应链其实也挺复杂的 —— 就像我前段时间看到个修车工说:零跑这车,保险起见,我一天要查三次物流,确认零部件渠道。这是我听到的第二个数据:有时候供应链乱,零跑的产业链得像打调味料一样调配才行。

周订单即喜报,零跑表现太稳了,靠每次公布订单传递信心,成为行业中最具持续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有驾

说到这个调配点儿,心里也有个疑问。它怎么保证每个月订单能稳定在1.2万?这和用户心理也很有关系——用户对它的认知,大多源自性价比高、耐用这块标签。15万左右的新能源车,能做出800V的快充和640公里实际续航(不用说百分百准确,估算得过来),就已经在性价比上占了一大优势。再对比同价位的竞品,比如蔚来、小鹏,零跑更偏向于实用主义者。

你会不会觉得奇怪,为什么零跑敢把自家的新款打得这么旗舰?它不是只把车卖给买了就走的人。而是,像咱们身边朋友一样,虽然离心离得不算远,但一有机会就会问:你那车,能不能支持我家那边的快充?或者又或者,你那车的座椅,真皮的舒服不?在细节上特别讲究,比如C11新车配上了Nappa真皮按摩座椅、21扬声器杜比声场、17.3英寸2.8K大屏和60英寸AR-HUD,看着就像豪华包一样,但出现在15万级别的车里,挺少见。

说到这里,又跑题了,但这个差异化很重要。我也不是专门为了突出零跑,就是觉得这车背后有点拼的味道。这段时间我还翻了下它的广告宣传,看到一条:双十一还有品牌置换补贴至高9000元+电池终身免费质保。这明显是想稳住老客户,也想吸引新买家。这种补贴+售后组合,像给客户画了一条可靠线,让人觉得我买账,放心。

周订单即喜报,零跑表现太稳了,靠每次公布订单传递信心,成为行业中最具持续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有驾

这不,市场上好多同级车都在比续航、快充、价格,但我一直有个小疑问——你说,能让用户觉得值这个价,不只靠硬件堆砌。是不是还得看品牌信任度,以及用心的服务?

可能我想得太多。有时候觉得,自己在看一台车,像是在盯着一个未来卖点。我没细想过,零跑在塑造竞争力这件事上,是不是也在偷偷打耐久战?中旗诞生那么多新势力里,能坚持到大规模成交,的确不是靠一句口号能买到的。

但你说,除了C11,像B系列和C系列覆盖的价位段,零跑是不是也在点上做得不错?用自己话说,选车不是只有两三部大车在激烈比拼,平民车还能给出丰富的选项,也是一大优势。当市场对价格敏感时,那价格战其实变得很集智。零跑做到了用自研+价格双管齐下——价格和配置都够用,这是不是也能算是点优势呢?

周订单即喜报,零跑表现太稳了,靠每次公布订单传递信心,成为行业中最具持续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有驾

能持久稳住订单,又不断推陈出新,这种持续战斗力才是我在行业里观察的重点吧。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出现个反转点,比如原材料价格大涨又或者新规削弱了续航优势?这个我是不是太悲观了?但一想到挡在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是得看零跑下一次的玩法。

跟你说句心里话——我一直在想,除了订单,消费者那边还在关注些什么?我这次在看车型配置时,突然发现,车淡季的时候,行情变得很真,是真实的用户需求和品牌信任。这种细节背后,藏着的不只是销量冠军这几个字。

周订单即喜报,零跑表现太稳了,靠每次公布订单传递信心,成为行业中最具持续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有驾

——你觉得今后,零跑还能坚持稳中有升吗?或者说,到底品牌优势还能长久撑到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