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确定能在21个月里,做出一辆能卖到2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小车?还要兼顾欧洲审美、法规和雷诺血统?”现场的气氛像是做刑侦笔录——有人眉头紧锁,有人嘴角微翘,还有一张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时间节点、采购清单、各供应商名字,仿佛下一秒就要对着证据箱喊“请出示物证”。
ACDC的会议室里,雷诺法国总部的老工程师和中国研发团队对坐,像一场跨国的审判。
只是,这案子的“被告”其实是雷诺自己的未来。
如果你是雷诺的中国高管,你会怎么做?
关厂裁员,还是赌一把中国研发?
或者站在法国总部的角度,愿不愿意把品牌的底裤交给东方的“效率控”?
这场“赌局”开始于2021年——苏伟铭像个冷静的审讯官,一边关停雷诺在华的落后合资厂,一边把“在中国为全球”的想法写进雷诺的战略规划。
没人敢拍胸脯说稳赚不赔,毕竟,“成本优势”和“品牌溢价”哪个能撑到最后,谁都说不准。
新Twingo发布,雷诺宣布定价2万欧元以内,消息在欧洲炸开锅。
4代传承,450万台销量的历史包袱,全新Twingo却选择了和中国研发中心“联姻”。
这不是“组装出口”,而是把设计、供应链和开发节奏一块打包——21个月,从概念到量产,连模具都得凑合着用现成的。
雷诺CEO不动声色地强调,“欧洲供应链成本太高,研发速度太慢,中国能帮我们翻盘。”专业人士听完,表面上点头,心里却在掰指头算:用中国的供应商,能不能保证欧洲的质量底线?
雷诺的品牌脸面,还剩多少?
整个事件拆开看,其实是个供应链和研发周期的“悬案”。
雷诺的ACDC研发中心2024年落地上海,目标清晰:两年之内,造出一台电动车,成本和时间双线压缩。
传统开发流程“步步为营”,等一个阶段做完,再开下一个;中国团队直接玩协同工程(Synchronous Engineering),各工序同步推进,哪怕“80/20风险管控”——允许20%的失败概率,也要抢时间。
采购主管柏赵彭带着一组数据,现场“亮证”:中国供应商贡献了46%的采购金额,开发费用砍半,模具成本再省40%。
电池宁德时代,电机上海电驱,全车玻璃福耀。
常规部件直接用供应商现成的模具,有点像拎包入住的“快装房”。
有意思的是,雷诺把“生态圈”挂在嘴边,其实就是供应商们成了全球采购库里的常客。
与其说是战略合作,不如说是捞一批中国“效率红利”,再反向出口欧洲。
顺手还能帮中国企业一起“出海”,摩洛哥、法国、巴西,雷诺拉着一众供应商上了全球化这趟车。
理性来看,这模式其实脱胎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现实:欧洲品牌有脸面,中国供应链有速度和价格。
雷诺抽身中国市场,转头和吉利合资HORSE动力总成,覆盖五百万辆发动机的业务——这不只是“供应链外包”,而是把技术、产能和市场都打散重组,只为在电动化的浪潮里活下去。
雷诺巴西公司被吉利收购一部分股份,双方共享架构,谁的市场谁主导,谁的技术谁发力。
表面看是互利共赢,骨子里,是谁都不敢押注单一市场的孤勇。
但别以为雷诺是无情的资本机器。
苏伟铭在现场被问到,“雷诺会不会重返中国市场?”他的回答冷静到近乎冷漠:“Twingo在中国卖不动,品牌溢价不在。”这是事实,不是情绪。
国内市场早已卷成麻花,比亚迪海鸥卖到1.99万欧元,大众Polo也不过2.199万。
雷诺能做的,只有先把研发干好,成本控住,找到能赚钱的运营模型。
话糙理不糙,毕竟没人能靠情怀续命。
细节再刨一层,Twingo的外观设计延续初代风格,连前机盖的三条线都留了下来。
只不过,原来是发动机进气口,现在成了玻璃水加注口。
开门拉手直接用现成件,撑杆省掉不装。
工程师Jeremie当场自嘲:“我们是法国人,钱不多,但点子不少。”——这句黑色幽默,听来有点像雷诺自家“穷则思变”的写照。
外观舍得砸钱,内里则是极致压缩成本,像是拿着奢侈品设计费去买拼多多零件。
你说是降级吗?
其实是理智过头的产业选择。
供应链层面,谈判直接找有拍板权的人,不磨叽。
技术需求到定点,只用9周。
常规模块直接用成熟产品,省研发周期和确认成本。
雷诺这波操作,业内看了嘴角抽搐——要是以前的欧洲流程,别说21个月,3年都算快。
你可以质疑“质量把控”,但在成本杀手的面前,谁还敢装慢工出细活?
再转回来看大局,其实雷诺的“国际化道路”很现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海”,更不是单纯的出口贸易。
苏伟铭说,“整车出口不是出海,是贸易。”经济理论摆在那:如果全球整车只从一个国家卖出去,其他国家都成配角,理论本身就站不住脚。
真正的全球化,是技术、工艺分散,组装和核心研发分开,各国各取所需,雷诺只不过比其他欧洲品牌早走一步。
当然,这种模式有风险——供应链安全、知识产权、品牌调性,都在细节里埋着坑。
雷诺把中国供应商纳入全球采购平台,短期看是好事,长期看,谁能保证不会被“反客为主”?
但行业都在变,没几个管理者敢说能稳坐钓鱼台,能活下来的,都是会算账的冷静玩家。
说到底,雷诺是在用中国的效率和成本,填补欧洲品牌的市场短板。
这不是温情脉脉的合作,而是全球汽车工业的现实缩影。
供应链、研发、销售、技术,每一个环节都藏着权衡与博弈。
雷诺不是救世主,中国供应商也不是白衣骑士,大家都是在风口浪尖上各取所需,有点像一场没有终局的推理游戏。
最后扔个问题在这里:如果有一天中国供应链彻底主导了全球汽车研发,欧洲品牌还剩下什么?
是设计语言,还是市场“脸面”?
又或者,品牌溢价会不会变成一种历史遗迹,被效率和成本彻底埋葬?
雷诺这步棋走得漂亮,但下一个“案发现场”,会不会轮到他们自己?
这个悬疑,或许比Twingo的三条线还要耐人寻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