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屠夫比亚迪将高阶智驾系统打到7万元价位,智能驾驶正从豪华车的奢侈品变为国民车的标配。2025年9月23日,鸿蒙智行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 “问界”与“尚界”系列新车型正式亮相,其中“尚界”系列小定超过11万,市场关注度极高,它的价格来到了15万级别。
这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正式进入平民化时代。 就在不久前,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支持L3级自动驾驶车型准入试点,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
01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智能驾驶技术正经历从“模块化+规则驱动”到“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的根本转变。 特斯拉FSD v12版本上线这一架构后,直接将摄像头输入映射为车辆控制信号,不再依赖中间的感知-决策-规划模块。
数据显示,FSD的无接管里程比例从v11时代的约30%提升至v12的81%,表明系统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主完成驾驶任务。国内厂商快速跟进这种技术路径:理想汽车推出MindVLA,融合视觉、语言与空间理解;小马智行构建PonyWorld仿真平台;华为、小鹏、蔚来、比亚迪等均在推进端到端大模型的实车部署。
02 成本下降,智能驾驶从豪华车走向大众车。随着国产供应链成熟,智能驾驶成本正在快速下降。 国产激光雷达厂商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已实现大规模量产,成本下降超60%;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国产AI芯片厂商推出高性价比车规级芯片。
比亚迪“天神之眼”等高阶智驾系统开始下探至15万元甚至10万元级车型。 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C方案的比亚迪海鸥,起售价只有6.98万元。成本下降推动了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 2024年中国市场城市NOA车型搭载量已超100万台,但渗透率仍不足5%。 随着技术降本与算法成熟,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实现2倍至3倍增长,带动10万元至20万元车型成为高阶智驾渗透的主力市场。
03 政策利好,国家级标准为行业护航。2025年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L2国标)征求意见稿,明确该标准将于2027年1月1日起强制实施。
这一国家标准的推出,为智能驾驶行业树立了明确技术安全底线,推动行业从“堆硬件”迈向“真安全”。 新标准涵盖三十多项强检项目,对系统功能边界、人机交互、故障应对等提出全流程规范。
据测算,当前中国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已突破60%,到2027年标准实施时,渗透率有望达到80%以上。 强检政策将带来检测认证、硬件升级、算法优化的百亿增量市场。
04 产业链机遇,三大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智能驾驶产业链投资需要兼顾短期业绩弹性和长期技术壁垒,根据不同投资周期采取差异化策略。
汽车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受益于强制性检测需求提升。 代表企业包括华依科技、中国汽研。 华依科技2025年上半年智能驾驶相关订单同比增长超50%。
核心硬件供应商涵盖激光雷达、智驾芯片、车载传感器等领域。 代表企业包括禾赛科技、地平线、虹软科技、经纬恒润、万集科技。 禾赛科技2025年新一代低成本激光雷达已量产交付,上半年激光雷达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80%。
软件算法与系统集成企业包括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高精地图、操作系统等环节。 代表企业有德赛西威、中科创达、四维图新、均胜电子。 德赛西威作为国内智驾域控制器龙头,市占率超35%,2025年上半年智能驾驶业务收入41.47亿元(同比+55.49%),占总营收28.3%。
05 中国优势,全球最完善的智能驾驶生态。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具有全球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自主可控、场景复杂度高和数据规模巨大三个方面。
供应链方面,中国已经形成完整本土产业链:芯片有华为昇腾、地平线征程等;传感器有禾赛、速腾聚创(占据全球激光雷达近40%份额);算法有百度Apollo、Momenta等。
场景方面,中国城市道路密度大、交通参与者混杂、加塞频繁、标识不清,这些“痛点”恰恰是训练AI模型的“金矿”。 一个能在重庆解放碑或北京三环稳定运行的智驾系统,其泛化能力远超在硅谷高速上测试的系统。数据规模方面,截至2025年,中国搭载L2+系统的汽车保有量已超3000万辆,每天产生PB级驾驶行为数据。 这些数据通过OTA回传,用于模型迭代,形成“数据飞轮”效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