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最近放了一个大招:i8纯电SUV携带最新VLA大模型,正式登场。夜色下的城市街头,一辆理想i8悄无声息地应对着复杂的路口和突如其来的行人。刹车、避让、判断,全都在AI的掌控中。这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PPT展示,而是理想汽车用VLA技术交出的答卷。副总裁郎咸朋话音未落,底气十足地宣称:对手,别追了,已经晚了。
别误会,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参数“堆料“。VLA并非打补丁升级版,而是真改变了AI在车里的身份——它终于像个实际存在的“司机”了。过去,人们对自动驾驶的理解还停在条件反射阶段,对红灯刹车、对障碍绕行,最多学会“看见–反应”。随后一些自动驾驶方案强调端到端,把整个路面感知到车辆控制一锅端,听起来全能,却难得智能。理想这波VLA搞出了“质变”:它不止识别物体,还能在“世界模型”里像人类一样综合推理,理解复杂情境,说得上是开启了“汽车老司机”模式。
举个例子:遇上卡车掉轮胎。VLA不只是瞄一眼标签,而是把危险和规避方案瞬间综合,做出类似老司机的决策,像“往左变道绕行”,运筹帷幄。这还没完,VLA还能和乘客对话——指令简单的车上直接处理,复杂的交给云端算力。人工智能终于长脑子了,不再是糊里糊涂的“机械臂”。
吹牛不难,核心还是数据硬实力。2020年,理想首次打通数据闭环,1500万条切片作基础;短短几年,如今骄傲地坐拥12亿级别有效数据。没有这些积累,任何“世界模型”都是水花。更狠的是今年理想玩转了仿真测试,大幅减少实车消耗——仿真测试路程150万公里,精度高达99.9%,实路测试只需2万公里。外界质疑?郎咸朋只说一句:数据可信,试错成本低,何乐而不为?
当然,自动驾驶终归要回归家庭日常——安全和舒适才是根本。理想标榜的VLA,经辅助驾驶提升后,人类驾驶平均60万公里才出事故,辅助驾驶提升到350-400万公里,VLA干到600万公里。遇上老北京胡同口的三轮蹦子,AI绝不硬闯,“安全优先”的逻辑写进骨子里。更强调“舒适度提升”,不是光炫技,让每一位乘客都觉得这AI的手稳心细。
可理想敢自封新王炸,挑战也不少。最大短板是VLA决策链条太长,导致300毫秒延时。看似不起眼,其实足够让汽车滑出好几米,危险系数陡升。别忘了,这个高能决策链对芯片要求极苛刻。700TOPS的Thor-U芯片带VLA勉强够用,未来算力捉襟见肘,成了一道槛。
市场战场更残酷。华为ADS、小鹏XNGP城市覆盖面日渐铺开,理想VLA实际道路验证范围还有路要追。理想虽然借数据和仿真大大减少试错成本,是否从实验室完美无瑕地迁移到全国各式路况,谁都不敢打包票。
可换个角度,技术迭代从来都是“跑得快吃肉”。理想敢做首发,说明VLA不是空中楼阁。正如郎咸朋乐观预言,明年的端到端模型,或许能吊打今年的VLA。今天仿真环境里亿次数据不断进化,明天每辆i8都能做“师傅车”,AI越开越灵,合力推高全行业标杆。
作为消费者和旁观者,我们也许还会挑剔VLA的“延时”、“芯片焦虑”,但别忘了,重大技术突围,起步者总显得笨重。谁也说不准,终点是否真的已被理想一脚迈进。值得思考的是,这场AI新司机争夺赛,极限不在算力和参数,而在安全和舒适。日常生活的幸福感,才是最终王炸所在——把时间还给家庭,把安全托付信任。等理想VLA用数据证明自己,也许其他对手真的再也“追不回来”。
谁才是自动驾驶的终极赢家?无论是谁,终将在无数个家庭的呵护与信任下诞生,而不是展厅里光鲜的技术秀。理想这步棋,值得所有玩家与用户深思。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