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动力电池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将于2027年7月1日起执行。
标准升级:从“逃生时间”到“零事故”的范式变革
本次2025年新规经历了21年开始的预研、后续征求意见、以及标准的起草、发布等工作。
相比2020年版国家标准,新国标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
这一颠覆性变化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安全挑战: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报告达550余例,2025年来多起重大自燃事件更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新国标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动力电池安全监管进入“零容忍”时代。
技术跃迁:材料、结构与系统的全方位革新
新国标的实施倒逼动力电池技术体系重构,核心体现在三大维度:
一是热失控防护的材料革命。新规要求电池系统在热失控后彻底阻断链式反应,推动多层级防护技术的应用。
二是机械安全的结构创新。底部撞击测试的引入推动电池包结构设计升级,在满足测试要求的同时,还通过轻量化设计(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平衡安全与续航的矛盾。
三是智能化管理的系统升级。新国标对电池管理系统(BMS)提出更高要求,需实时监测电芯状态并精准预警。
产业链重构: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竞争”的洗牌
新国标的实施将加速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分化与升级,形成“头部集聚、尾部出清”的格局。
一方面,技术壁垒催生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和规模效应占据先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投入百亿级研发资金,其产品在热扩散防护、快充耐久性等方面提前达标;反观中小厂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支持而面临产能淘汰风险,二线厂商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另一方面,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化加速。新国标与《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形成政策协同,要求锂和镍、钴回收率分别不低于90%和98%,推动“生产-使用-回收”闭环经济落地。
全球坐标: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新国标的发布不仅是中国标准的升级,更将推动全球动力电池安全体系的重构。
新规在制定过程中深度对接UN R100、IEC 62619等国际标准,同时结合中国复杂的路况新增底部撞击测试,体现了“国际接轨与本土创新”的双重逻辑。这种“兼容并蓄”的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欧盟已启动UN R100修订评估,拟将中国热扩散测试纳入标准体系。
严格的安全标准成为中国动力电池出海的“新名片”。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生产的电池已经通过新国标认证,比亚迪刀片电池凭借“不起火、不爆炸”的特性,在欧洲市场的认可度显著提升,中国动力电池出口竞争力得以重塑。
中国在固态电池、超快充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实现全球领先,与新国标形成共振。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推动了全球电动汽车技术向“长续航、超安全”的方向演进。
求思团队
更多相关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求思咨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