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上演着一场激烈的生存竞争。当金鱼汽车和楚能新能源宣布加入造车行列,业界的反应出奇地平静——这不再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新玩家入场”的故事,而更像是一场结局似乎已成定局的冒险。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攀升至65%,单月市场占有率甚至一度接近70%,销量持续向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头部企业集中。与此同时,汽车行业利润率已降至4.5%的历史新低,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1%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入局者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已经不言而喻。
汽车市场格局深度整合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整合。尽管东风与长安的战略重组谈判暂时搁置,产业整合的浪潮却已势不可挡。极氪与领克的合并、广汽与华为的跨界合作,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中国汽车业已从独立作战的旧格局,迈向了联合协作的新时代,堪比从“春秋混战”到“战国七雄”的演变。
市场份额的严峻现实令人警觉。2024年前10个月,排名前十五的车企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而剩余的上百家车企只能在剩余的18%中争夺生存空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特斯拉以及“蔚小理”等新兴力量已经确立了显著的领先优势。“市场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没有200亿元现金储备的企业很难在下一轮竞争中存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这一观点在金鱼汽车和楚能新能源的案例中得到了验证——这两家企业公布的初期投资均不足50亿元,在一个研发投资动辄上百亿元的行业中,这样的资金规模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更为严峻的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传统车企在油电转换过程中面临燃油车产能闲置的压力,而新势力则因早期的快速扩张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5%,远低于盈亏平衡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进入者不仅要面对市场竞争,还需面对产能过剩的挑战。
电动化+智能化双重挑战


市场格局的转变提升了汽车制造业的商业门槛,而技术进步则显著增加了行业的技术壁垒。到了2025年,汽车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的电动化演变为“电动化+智能化”的双重挑战,这对所有新进入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电动化技术正深入发展。800V高压平台逐渐成为标准配置,比亚迪的碳化硅电控模块效率提升了5%;集成化的电驱动总成实现了体积缩减30%、重量减轻25%。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了18.97%,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性能,也重塑了供应链体系。目前,汽车供应链正从传统的封闭式链式结构转变为一个由多个主体参与、专业分工更加开放和融合的网络结构。即便是像楚能新能源这样拥有电池产业链优势的新入局者,在电机、电控等核心系统方面仍需依赖外部供应商,难以构建起完整的竞争力。
智能化的竞争愈发激烈。在2025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多家汽车制造商展示了最新的AI技术,“AI+汽车”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在智能驾驶领域,存在明显的路线分歧——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而国内的汽车制造商普遍采用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华为的乾崑ADS 4.0已经实现了端到端的架构,城市级的导航辅助驾驶(NOA)功能正在逐渐普及。这些技术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累,使得后来者难以在短期内迎头赶上。
“汽车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扩展,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制造行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企首席技术官表示,“现今造车不仅需要具备制造能力,还需要软件能力和生态运营能力,这对组织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金鱼汽车提出的“造富合伙人模式”在业界看来更像是一种营销策略,似乎并不能实质性解决技术上的不足。
新玩家存在理论机会窗口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2025年的汽车市场并非完全封闭。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仅仅也是为那些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资源储备的新玩家提供理论上的机会窗口。
首先,细分市场突破成为可行策略。2024年,长城坦克系列在硬派越野市场、极氪在高性能电动轿车市场的成功表明,在主流市场被巨头瓜分的情况下,精准定位细分需求仍能创造增长空间。专注于特定场景或特定人群的“小而美”策略,可能比全面对标主流产品更有生存机会。一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未来3年,年销量5万~10万元的细分市场冠军车企将获得被并购价值,这是部分新玩家的现实目标。”
其次,技术颠覆性创新带来变数。固态电池、自动驾驶芯片、车路协同等前沿领域仍存在技术突破可能。如果有企业能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跃迁,仍可能改变竞争格局。例如,丰田宣布将在2027~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这种技术一旦成熟将极大改变现有市场格局。楚能新能源如果真能如其宣称的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或许能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最后,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新空间。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预计保持10%的增长,新能源汽车成为出口核心引擎。一些新玩家采取“国内研发、海外生产”的策略,规避国内激烈竞争。奇瑞、长城等企业已在海外建立本地化生产能力,通过并行组装与全工艺生产两种模式突破贸易壁垒。对于金鱼汽车这类新品牌,东南亚、中东等对中国电动汽车接受度高的市场可能比国内市场更容易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资本的态度已趋于理性。与2020年前后的造车热相比,现在资本市场对汽车项目的审视更加严格。投资人更关注企业的核心技术、现金流管理能力和盈利路径,而非简单的销量故事。这使缺乏实质创新的新玩家更难获得资金支持,但也为真正有价值的项目提供了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如今,汽车行业已经进入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的发展阶段,众多企业蜂拥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狂热回归理性,这是产业成熟的必然过程。对于金鱼汽车、楚能新能源这样的新入局者,成功概率确实渺茫,但并非绝对为零。它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差异化的定位、能否在某一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能否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重构价值链。正如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所言:“现在的造车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凭什么能’的问题。”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开放、最具活力的特质,但这种活力将更多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进化上,而非企业数量的增加。对于消费者而言,竞争格局的优化意味着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产业而言,这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造车永远有机会,但只留给那些真正有准备的人。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版式:李沛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