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回应 L4 级智能泊车技术:安全兜底开创行业先河

2025 年 7 月 9 日,比亚迪宣布其智能泊车技术达到 “媲美 L4 级” 水平,引发行业热议。次日,比亚迪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详细说明,明确技术定义、责任边界及用户权益,以 “全场景兜底” 承诺打破行业惯例,为智能驾驶技术落地提供新范式。

一、技术定义:从 “辅助” 到 “主导” 的责任跨越

根据国际通用分级标准,L4 级自动驾驶的核心特征是 “特定条件下驾驶员可完全脱手”,事故责任由车企承担。比亚迪 “天神之眼” 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通过激光雷达、多目摄像头与高精地图融合,实现复杂车位识别、路径规划及障碍物规避,在无车位线、多层立体车库等极端场景中表现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首次将 “脱手脱眼脱脑” 的责任承诺写入用户权益 —— 无论是否在质保期内,所有搭载 “天神之眼 A/B/C” 系统的车型均终身享受智能泊车兜底,涵盖泊车辅助、遥控泊车、代客泊车等七大功能。这一政策直接回应了行业痛点:当前多数车企仅提供有限责任兜底,而比亚迪开创了 “厂商全责、终身覆盖” 的先例。

比亚迪回应 L4 级智能泊车技术:安全兜底开创行业先河-有驾

二、兜底细则:责任边界与权益范围的清晰界定

比亚迪的兜底政策具有显著创新性:

责任划分:若事故因系统异常或算法失误导致,比亚迪承担维修费用及第三方财产损失;若判定为第三方责任,则由对方赔偿。

例外情形:人为改装、车辆损伤及第三方责任不在兜底范围内,确保权责分明。

历史追溯:此前使用智能泊车发生事故的车主,可凭证据申请追溯补偿,体现企业担当。

保费保障:无需走保险流程,直接由厂商赔付,避免次年保费上涨,这一设计远超鸿蒙智行(上限 5 万元、12 个月有效期)、小鹏(需购买智驾险)等竞品。

比亚迪回应 L4 级智能泊车技术:安全兜底开创行业先河-有驾

三、技术底气:第三方测试验证的场景突破

比亚迪的信心源于技术积累与实测表现。2025 年 7 月第三方横评显示,搭载 “天神之眼” 的腾势 N7 在狭窄垂直车位、逆向斜鱼骨车位、断头路尽头车位等四项极限测试中 100% 通过,尤其在断头路场景中,通过 SR 轨迹规划实现精准调头泊入,成为唯一完成该挑战的车型。相比之下,华为系车型仅通过前三项测试,小鹏、智己等品牌则在高难度场景中折戟。

技术突破背后是持续投入:比亚迪智驾团队超 4000 人,每月研发投入达 10 亿元,其 “天神之眼” 系统融合车云大模型,可实现 300 种泊车场景覆盖,并通过 OTA 升级不断优化。2024 年 11 月授权的 “泊车方法及装置” 专利,进一步提升了无标线车位识别能力,降低剐蹭风险。

四、行业影响:从 “功能宣传” 到 “责任重构” 的范式转变

比亚迪的举措推动智能驾驶从 “技术竞赛” 转向 “责任竞赛”。当前行业普遍存在 “过度宣传、责任模糊” 问题,如部分车企将 L2 级功能包装为 “准 L4”,却回避事故责任。比亚迪通过 “安全兜底 + 技术验证” 双轮驱动,为用户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同时倒逼行业重新定义智驾标准。

对消费者而言,这一政策显著降低使用门槛。数据显示,中国超 60% 驾驶员存在停车焦虑,尤其在狭窄车位、断头路等场景中,比亚迪的技术突破将有效缓解这一痛点。对行业而言,比亚迪的做法或推动车企从 “硬件堆料” 转向 “算法优化”,加速 L4 级技术商业化进程。

比亚迪回应 L4 级智能泊车技术:安全兜底开创行业先河-有驾

结语:技术自信与用户至上的平衡之道

比亚迪的 L4 级智能泊车回应,本质是技术自信与用户关怀的双重体现。当行业还在纠结于 “参数竞赛” 时,比亚迪通过 “终身兜底”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安全价值,这一策略不仅提升品牌公信力,更为智能驾驶行业树立了 “技术落地需以责任为锚” 的标杆。正如《新黄河》评论所言,“真正的智能驾驶,不仅要能开得进去,更要能担得起责任”。在这场从 “辅助” 到 “主导” 的转型中,比亚迪的探索或许能为行业指明新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