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出行的浪潮下,网约车行业曾以其看似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轻松月入过万”的诱人宣传,吸引了无数从业者投身其中。但近期,河南郑州、四川西昌、广东深圳、海南海口等多地交通运输部门纷纷发布网约车从业及投资风险提示,为这股持续的“网约车热”泼了一盆冷水,警示从业者和潜在投资者,切勿盲目花费大笔资金“购车”入行 。
以郑州为例,截至目前,郑州市(主城区)有39家获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发放网约车运输证约3.5万本,注册在岗驾驶员约2.59万名 。2025年4月监测数据显示,网约车日均实际运营车辆2.93万台,占总数83.7%,每日剩余运力约6000台 。单车日均营运时长9.5小时,最长可达15小时,日均订单量仅约14单,毛收入约210元,部分从业人员月净收入不足4000元 。如此高强度工作,换来的却是微薄收入,凸显出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
同样,西昌市截至2025年5月6日,有巡游出租汽车企业4家、车辆1000辆,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19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车辆2916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人员12375人 。按常住人口96.6万计算,万人出租车拥有量达40.5辆,显著高于同类型城市,网约车市场已超饱和 。深圳截至3月31日,有网约车平台27家,核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128905张,《深圳市出租汽车驾驶员证》347270张 ,本月全市网约车日均完成订单量约为12.4单/车 ,市场饱和情况可见一斑。海口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及驾驶员数量众多,市场饱和,抽样调查显示,网约车日均完成订单量处于0 - 5单的约占36.1%,处于6 - 10单的约占33.0%,11单及以上的约占30.9% ,全职驾驶员日均上线13小时,扣除平台抽成后的日均营运流水在200 - 280元区间 。
网约车市场饱和带来诸多问题。一方面,订单分散致使司机收入下降 。为增加收入,司机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这不仅损害自身身心健康,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平台在激烈竞争下,可能提高抽成比例,进一步压缩司机利润空间,引发从业者与平台间矛盾 。
对于有意进入网约车行业的人员,切不可被初期高收入宣传迷惑,盲目跟风投入大量资金购车入行 。应全面了解市场供需、政策法规、运营成本及收入预期等信息 。可先短期租赁车辆试运营,亲身感受行业工作强度和收入水平后,再做长期从业决定 。选择平台时,要挑选有资质、规模大、信誉好的,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同时,充分考虑购车成本、运营成本、油费、保险、维修等各项费用,计算盈利能力 ,了解当地市场竞争程度、价格水平、乘客需求等 ,预估交通事故、乘客纠纷等风险并做好应对措施 ,切勿轻信高收益承诺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违规经营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投资,避免经济压力过大 。
网约车平台也需在竞争中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不能仅靠提高抽成维持运营 。应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竞争力,实现与司机共赢 。在市场监管上,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对网约车市场规范管理,严格把控平台、车辆和驾驶员准入门槛 ,监督平台运营行为,防止平台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引导市场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网约车行业与其他出行方式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化、高效便捷的城市出行体系 。
网约车行业已步入新发展阶段,从业者、平台和监管部门都需重新审视市场变化 。只有各方理性应对挑战,做出合理决策,才能推动网约车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避免因盲目投资和从业,给个人和行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