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难的一个多月。”
雷军自己说出口了。
从小米SU7发布会上的高光时刻,到今天卷入**“虚假宣传”风波、数百车主集体要求无损退车**,短短一个多月,小米汽车从流量顶峰坠入信任深渊。
这不是车盖的事,也不是车主“玻璃心”。
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信任危机。
而这场危机,正暴露出一个残酷的事实:造车,终究不是讲故事的游戏。
车还没交多少,小米就先“翻车”了
事件的起点,其实是一块车盖。
小米SU7 Ultra曾在宣传中多次强调使用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听上去就两个字——高级。
结果真车交付后,有车主发现:这所谓的“碳纤维”其实只是一个装饰面,骨子里仍然是普通铝合金结构,根本不是纯碳纤维盖板。
顿时炸锅了。
在小米汽车APP、微博、贴吧,车主们纷纷质疑:“宣传碳纤维盖板,结果只是外观贴皮,这不是虚假宣传吗?”
更刺激的是,小米官方在回应中承认了这一点,并表示确实“信息表达不够清晰”,随即紧急上线补偿方案:
未交付订单可限时免费改配为铝制车盖
已选配车主赠送2万小米积分(约2000元)
时间窗口截止到5月10日晚23:59:59
但问题来了:
2000元积分对比4.2万元选装价格,差距太大
想改回铝制盖板还得重新排队,等待期超30周
不接受改配就得继续提车,否则2万元定金打水漂
换句话说,这不是“选择”,更像是**“你不愿也得接受的现实”**。
于是,维权群迅速壮大——据报道,要求无损退车的SU7 Ultra车主已超300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这不是“车主作妖”,而是信任被伤透了
你可以说,车主太苛刻、太玻璃心、太在意一块“盖板”。
但在这背后,真正惹怒消费者的,不是材质本身,而是:“我以为我买的是梦想,结果发现被打了补丁。”
尤其是这款SU7 Ultra是小米旗下最高配、售价最高、噱头最多的“性能版”,是“梦想之车”,更是雷军亲口承诺要做“500万以内最好电动车”的那一款。
可现在呢?
宣传中说“碳纤维”,实际是“贴纸”;
交付中说“科技平权”,现实是“排队40周”;
退车想要无损,对不起,定金不退、方案不改。
哪怕小米给出了解释,也给了补偿,但这一波伤害已经完成:消费者不再相信你说的话。
一旦品牌的“第一性原理”——信任 出现裂缝,再厚的广告、再牛的发布会、再燃的PPT,也救不回来。
雷军的车圈困境,和他的老朋友们形成鲜明对比
此刻再回头看雷军那句“这是我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你才明白,这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现实重击。
而与此同时,他的“老朋友”们却正在高歌猛进:
比亚迪万吨巨轮开进巴西,单次出口超10000台新能源车
华为问界4月交付25700辆,稳坐新势力前三
理想虽然遇阻,但L6、L7稳扎稳打,用户粘性惊人
大家都在拼交付、拼系统能力、拼生态闭环,只有小米,还卡在“宣传翻车”里和消费者扯皮。
这一幕特别刺眼。
因为雷军做手机时,最大的资本就是“用户口碑”。
可没想到,到了造车这一步,他却亲手砸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信任。
小米SU7的“碳纤维危机”背后,是PPT造车时代的终结
过去一个多月,媒体、社交平台一片热捧小米SU7,“遥遥领先”、“平替保时捷”、“智驾超越特斯拉”成了流行语。
可现在你才知道,这种爆红带来的风险也是双刃剑:
当宣传过度时,一旦细节翻车,舆论反噬更猛烈
当热度太高时,用户期望值暴涨,容错空间反而更小
而小米最大的问题在于:把用户当粉丝,而不是产品的审判者。
SU7 Ultra车主多是对品牌有好感、有热情的核心用户,他们的愤怒,不是源于“小气”,而是源于**“被骗感”**。
他们不是“黑子”,而是本该最忠诚的第一批车主。
但现在呢?300人组群维权,无损退车、索赔到底。
这不是一场退车潮,这是一次信任塌方式的溃败。
雷军的车,还能继续“信”吗?
从SU7首发日一车难求、订单爆棚,到现在因一块车盖陷入信任风暴,小米汽车这场开局的“极致过山车”已经给了行业两个提醒:
第一,造车不是讲PPT、讲段子,是讲实打实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一旦用户不再相信你说的是真的,这个牌子就很难再翻身
雷军说:“这是最艰难的一个月。”
但真正艰难的,恐怕还在后面。
因为如何修复用户信任、如何交付一款真正过硬的产品、如何证明“不是靠营销混车圈”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挑战。
一句“我们表达不清”,挡不住用户的失望;
一份“2000块积分”,换不回用户的信任。
小米SU7翻车了吗?也许还没完全。
但雷军和小米,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了:
“你做车,是给粉丝看的吗?还是给市场用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