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11月将停止对华供应途锐车型,原因在于产品周期结束竞争力不足,未来或以纯电版本“ID途锐”重返市场

大众11月将停止对华供应途锐,这消息其实不算意外。你以为这车还像当年那样火爆,月破万销量?别做梦了。从数据看,今年月销量都在300-400辆左右,跟人家国产SUV比,算个什么事?反正我有个朋友在4S,兼职说:修传动轴,整套要16000,换个全套才4600,哎,这还真是活该吗?也算是供需关系的自然结果吧。

我翻了两次笔记,想找点技术变革的线索。发现大众的研发似乎就像个慢性子——每次换代,都是慢慢来,改款都拖得像磨豆腐。现款途锐和奥迪Q8、宾利添越、Lamborghini Urus共享底盘,但并不代表它在市场上就神通广大。我怀疑是整个供应链的问题,毕竟木桶短板还是很明显。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大众平台要咋调校,能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电动化?难道还得像我们换房子一样,搬了又搬,搬到哪都用老框架?

大众11月将停止对华供应途锐车型,原因在于产品周期结束竞争力不足,未来或以纯电版本“ID途锐”重返市场-有驾

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路上遇到的途锐:车身颜色不再那么亮,车漆不耐用的感觉更明显。你想像一下一代经典到极致的霸气,第二代还可以,越到后面越像老师傅改款,没那股年轻气。还记得我妈说的:这个车看着就漂亮啊,但耐用吗?哎,真是的,这句话放到好像就能反映出品牌Out的一个侧面。

再讲个对比——同样价格区间的SUV,你试试奥迪Q7和途锐。实际开起来,Q7面子更大点,操控也更顺溜,毕竟底盘调校用心了点。而途锐?传动轴轴承坏了,4S那一句全套修要一万六,我心里咯噔一下。别一下子说:哎,是市场不好。其实就像自己做菜,调料用久了,味道就变淡了。研发速度慢、技术落后一点点,最终就会被甩得远远的。

大众11月将停止对华供应途锐车型,原因在于产品周期结束竞争力不足,未来或以纯电版本“ID途锐”重返市场-有驾

有人问:大众放慢了节奏,是不是不想再拼了?我觉得也不尽然。也许是战略调整,准备以纯电车型ID途锐重返市场?但你知道的,转型就像赶场演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准备十年。ID.途锐要用SSP平台,按理说要比现款更先进——用生活比喻,就是从旧的装潢改成了智能家居,但你得有材料、工人都配备齐整。可实际上,ID系列的产品推迟,主因还是成本和生产线调整的复杂。

你是不是也觉得大众这步棋很奇怪?就像你花了两年时间,装修房子,总觉得还可以。结果房还没完工,邻居区已经换了新房,咱还在忙活老拆迁。对比竞品,比方说别的合资品牌,像丰田、本田反而走得更快,因为他们懂得快反应。大众?看似沉稳,但步伐太慢了。

我还揣测个不太靠谱的:或许大众在暗中琢磨固态电池,打算直接用自家技术飞跃过去。这猜测没有太多依据,只是觉得大公司有时候会急中生智。其实也是一种打开局面的方式——谁都不敢保证,未来的电池技术一定比燃油车更便宜、更耐用,但他们还是要试。

大众11月将停止对华供应途锐车型,原因在于产品周期结束竞争力不足,未来或以纯电版本“ID途锐”重返市场-有驾

说到关键点,国产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会不会觉得把一台途锐硬塞到国内市场,就是亏钱买卖?销量走低,卖车都变成剩饭盘,连修理商都在笑:早应这样,咱们还能赚点零配件钱。

我现在唯一有点疑问:未来如果大众真的转型纯电,会不会还用途锐这个名字?它能像经典一样,重塑品牌形象吗?还是要换个名字,像ID途锐,给人感觉更年轻、更环保一点。几年前,第一代途锐那种霸气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现在就像变了个面孔,少了点特立独行的味道。

大众11月将停止对华供应途锐车型,原因在于产品周期结束竞争力不足,未来或以纯电版本“ID途锐”重返市场-有驾

我时常在想,这样一台车,能陪我多少公里?百公里油耗是多少?咱们算个心算,假设每升8元,油耗百公里8升,一次跑个500公里得花40块钱,不算油耗损耗。这样算来也就差不多几百块钱每月。如果换成电——假设电费每度0.6元,每百公里耗电20度,一次就是12块,也就是节省了不少。只是,我依然在心里怀疑:这么多年的辉煌,是不是都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还记得我那朋友说:别散布假消息,那车早就没多少市场了。现实也告诉我,每一代车型的辉煌都像昙花一现,但总还能看到一些旧影子——你是不是也觉得,车子就像人一样,总会变老?但心里那份喜欢还能坚持多久?

大众11月将停止对华供应途锐车型,原因在于产品周期结束竞争力不足,未来或以纯电版本“ID途锐”重返市场-有驾

好了,说到这儿,门外那辆老途锐停在路边,车灯散乱的光映得我有点怀念。它会被换掉,但它曾经带来过多少梦?这就是个问号,留下来,让未来去解答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