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FREE的销量数据看起来有点吓人。去年6月上市,到今年3月,近9个月时间总销量才7175辆。平均下来每个月不到800台。这么一算,再对比国内SUV市场上月销动辄过万的主流品牌,岚图FREE整个车型都显得像个“小透明”。更别提它还肩负着增程式动力的大旗,竞争对手像问界M7、理想L6,前者月销轻松破5000,后者更是稳稳站在“万辆俱乐部”。对比之下,岚图FREE确实有点像“被吊打”的样子。那问题来了,这是不是“太不正常了”?或者说,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捋一下岚图FREE的成本和定位。岚图FREE目前的售价区间是22.89万到26.69万元,属于中大型SUV市场的中高端定价,但它的竞争对手,比如问界M7,售价区间拉到32.98万,理想L6也在24.98万起步往上走。岚图FREE的价位其实在这个细分市场里是相对“便宜”的。别忘了,它还搭载增程式动力,成本本身就不低。增程式技术看着很像是“电动车+发动机”,但实际上比纯电动车复杂,硬件堆料也更贵。比如电池部分,它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组,成本相对稳定,可研发上也得下大功夫才能把续航优化到不“拉胯”。再加上它正在引入华为乾崑ADS4.0辅助驾驶系统,顶置激光雷达和多路摄像头,加硬件加算法,成本又往上叠一层。
这么看,岚图FREE的毛利率本来就不会太高。新能源车企的毛利,总体趋势是高端车型毛利率高,入门级或中端车型毛利率低。理想、蔚来这些品牌靠高单价撑住毛利率,特斯拉则靠规模效应把供应链成本压下来。岚图FREE呢?它的定价区间和成本结构,注定它毛利率不可能是特斯拉那种“恐怖的20%以上”,更不像理想、蔚来那样靠高价拉毛利。它很可能在过得去的基础上,勉强维持一个小几个百分点的毛利率。
再看看它的研发投入。岚图FREE+这次换代,外观做了调整,动力系统调整不算大,但座舱做了较大升级,鸿蒙座舱5.0让它站在了“车机智能化”的前沿阵营。车机这块很烧钱,烧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鸿蒙系统不是岚图自己研发的,它是华为的,但适配到岚图整个体系里,还得再做硬件优化、算法适配,甚至和整个车身多部件的调试,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研发成本。岚图FREE的销量虽然不算高,但它的单车研发投入占比并不低。换句话说,它在智能化上花的钱,平均到每一台车上,可能是比销量更高的对手还要多。
这就进入一个“结构性吓人”的循环了。高研发投入让它短期看着很亏,但这是新势力车企几乎都经历过的阶段。理想最早投入增程式研发时也亏得一塌糊涂,蔚来为了搞换电站烧了好几年钱,特斯拉更不用说,早期连现金流都快断了。新势力亏的核心逻辑不是靠着卖车赚利润,而是靠高研发投入拉竞争力,烧出更大的市场份额。传统车企这一点不一样,它们靠规模效应和老车型的利润撑住研发。岚图FREE作为一个增程式中大型SUV,它的定位,注定它在这个阶段只有高投入的份。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问界M7搭载的也是华为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它的成本结构其实和岚图FREE有相似之处,但它销量更高,毛利率能拉到10%上下。理想L6则因为品牌溢价和规模效应,毛利率可以更高一些。岚图FREE的问题在于,它没能像问界M7那样抓住市场,没能像理想L6一样靠品牌溢价拉高定价。它的技术、配置、定价都不算差,但它的品牌认知度和渠道能力,确实还没有跟上。
那它是乱花钱吗?看起来不像。岚图的动作其实很有章法。第一,它坚持增程式动力路线,虽然市场普及度还不够,但技术上是有未来的;第二,它不断优化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跟着华为站队智能化,这是目前新能源车企的趋势;第三,它定价并不激进,留了市场空间,但也没低到“廉价路线”。它的问题不是战略,而是执行。品牌传播和市场教育做得不够,渠道能力也还在爬坡阶段,直接导致销量拉不上去。
拆到这儿,回头再看7175辆的累计销量,其实就没那么吓人了。岚图FREE的销量低,但它的动作清晰。这个阶段的亏损,是战略性亏损,而不是没活路了。它的关键在于接下来怎么破局。比如岚图FREE+的发布,能不能带来渠道上的突破?品牌能不能从“小众”往“大众”靠拢?这些才是岚图未来的关键。
所以,看着吓人的数据背后,没那么危险。车企的“烧钱”是有周期性的,关键不是它烧了多少,而是它烧到哪里。岚图FREE的销量低,但它的方向还在正轨上。下一步,市场能不能给它机会,就得看它自己的了。数据吓人,没关系,动作清晰,才是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