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中国CEO朱江离职,韩系高端品牌在华再遇波折
前几天车友群里有人突然冒出来一句:“朱江走了,你们信不?”我还愣了一下,这不是才刚上任没多久吗?翻了下朋友圈,果然,他最后一条和捷尼赛思有关的内容停在6月26号。那之后就安静得很。后来听说,人是真的已经离开公司了——连一年都没熬到,算下来也就十个月。
其实这位朱总在汽车圈混迹二十多年,不少老销售师傅都知道他名字。宝马、MINI、雷克萨斯、蔚来这些大牌子,他都待过。有个修车店的李师傅还跟我八卦,说当年他负责MINI市场活动的时候,那帮搞展台布置的小伙子天天加班到半夜,还能被点名表扬,“这人对细节是真较真。”后来跳去雷克萨斯,再往后是蔚来用户发展副总裁,有段时间又短暂出现在集度汽车,然后2022年又成了Lucid中国区第一任董事总经理。
去年夏天吧,我记得新闻推送弹出来,说他要接手捷尼赛思中国CEO,全权操盘这个现代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业务。当时我们群里还有人打赌,这次能干几年?结果不到一年,就成历史人物了。
说回捷尼赛思,其实这个牌子最早2019年底就在进博会上露过脸,一口气摆出三款新车:G90旗舰轿车,还有那个氢能源概念SUV GV80,以及一个Mint纯电小跑。我印象最深还是2021年春天,无人机秀弄得挺大阵仗,在上海外滩拼“你好,中国”。不过热闹归热闹,实际卖起来一直不温不火。官网车型倒是不少,从G90到GV60都有,可你问身边谁买过,大概率没人搭理你。
我有个邻居曾经琢磨着入手GV80,看中它内饰做工细腻,还带点冷门配置,比如主动降噪系统和自适应空气悬挂。但试驾回来直摇头:“动力调校偏软,高速变道有点飘。”更别提售后网点稀疏,小毛病想找原厂配件只能等好几周。有时候国产化真的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不光是组装厂房的问题,还牵扯一堆本地供应链磨合。这些事儿销售嘴上从来不会讲明白,只会忽悠说什么未来会更好,现在优惠多之类的话术罢了。
今年3月份左右,又传出要国产化的风声。我记得朱江那时候还公开表示不会退出中国市场,要搞什么2.0时代——精细化运营啊,为3.0时代铺路啊。据他说借鉴小米那些企业经验,把成本控制死死地抓住,再靠现代集团本身在国内现成资源,将来新能源产品也能跟着落地。“三五年内规模增长”,这是原话,但谁也不知道到底咋个长法儿。我朋友老王以前专门研究进口豪华品牌,他吐槽:“现在新能源卷疯掉,你一个韩系高端进口,本土化慢半拍,就是再怎么包装,也难顶。”
顺便插句题外话,今年丰田把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也是奔着国产去,不过他们底气足些,是二线豪华销冠嘛。但即使这样,也没人敢保证投产后一定合国人口味,更别提价格定在哪儿、电动智能玩意是不是够用心。不像某些德系或美系厂家,本土团队根基深厚一点。这事业内私底下议论不少,有技术顾问甚至私聊我,说哪怕平台同源,到最后调教还是千差万别,比如隔音棉厚薄、小零件选材啥的,都直接影响驾驶体验。而且售后体系如果搭不好,新司机碰见冷启动抖动或者电池管理系统报警,多半只能干瞪眼等救援——这些糟心事可比宣传海报上的酷炫功能现实多啦!
反正最近一次去4S店保养我的旧SUV时,一个新来的维修学徒指着角落里的展示G70感慨:“老板说卖出去一辆算奇迹。”旁边技师咧嘴笑,“主要是知名度太低,加油站阿姨都认不全标志。”
所以现在看下来,无论是领导层频繁换血,还是产品线怎么调整,对普通消费者好像始终隔了一层雾似的。不管是谁坐镇办公室,如果连基础服务网络都没铺开,那“豪华”两个字就显得虚头巴脑。今年天气燥热,我家楼下一直停着辆白色GV70,每次擦洗完,总有人围观却鲜有人真正掏钱买单——估计这种尴尬场面短期内也难改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